张鲁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2024-11-06 18:00:48
张鲁卿 中央统战部机关纪委委员 北京华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一、何谓廉政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深化标本兼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必须站在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上述重要论述和重要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文治教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全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文化何来,由人化文;文化何用,由文化人。文化的关键在“化”。这个“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就像冬去春来时的冰雪融化,风吹草木后的大地绿化,风吹岩石叫山体风化。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心标准。我们有两种食粮,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物质食粮用来喂饱我们的肚子,精神食粮用来拓展我们的认知。其中,精神食粮就属于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集体记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有关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中华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文”一词。中华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古到今,从3300多年的殷墟、3200多年的三星堆、2500多年的曲阜孔庙、2200多年的秦始皇陵,到1700多年的敦煌莫高窟、1300多年的布达拉宫、1000多年的苏州园林,再到930多年的西安碑林、600多年的紫禁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是基于此,中华文明才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明。应该说,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始终匡合九州,屹立东方。
(二)廉政文化
所谓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的一种文化,是关于廉洁从政和廉政建设的文化,包括廉政知识、信仰、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其中,廉政知识体现人的素养,廉政规范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廉政信仰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
廉政文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清正廉洁、昌明有序的政治文化,表现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勤政为民。二是崇尚法纪、公正乐善的社会文化,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以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廉政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三是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职业文化,表现为各阶层的从业人员勤奋工作,克己奉公,遵纪守法,求真务实,勇于创造。四是团结向上、诚实守信的组织文化,表现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依法行政,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廉政文化,大致有九个功能,即舆论导向功能、规范约束功能、生成教化功能、浸润渗透功能、辐射影响功能、鼓舞激励功能、凝心聚力功能、评判矫正功能、审美陶冶功能。
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廉洁从政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它以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历史上哪些人参与了廉政文化的创造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那么,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廉政文化建设呢?我认为,主要是三类人,他们是古代开明的皇帝、有见识的思想家、有远见的普通官员和平民百姓。
(一)古代开明的皇帝
历史上,皇帝是廉政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们从维护自身统治和利益出发,对官员提出廉洁要求。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都有关于廉政的要求,都提出过关于廉政的措施。这里,我简单列举三个反腐倡廉最给力的皇帝。
第一,反腐倡廉最成功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25年,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举措。一是提出了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即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均是廉政之举。二是建立了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朝赏罚严明,在吏部建立了官员档案,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有效减少官员贪腐行为。三是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四是设立了御史台,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察部门。
第二,反腐倡廉最狠毒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的反腐肃贪创造了不少纪录,以历时最久、措施最严、力度最大、刑罚最酷、杀人最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一是制定颁布了堪称史上最严酷的《大明律》,并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肃贪”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二是制定了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朱元璋把自己亲自审讯、判决定案的贪污案例汇总,加上自己惩治贪官的“训导”及颁布的法令,形成了一部特别刑事法规,并下令在全国广泛宣传。三是发明了“剥皮揎草”的残酷刑罚处置贪官。朱元璋认为对贪官处以斩首,以及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都太便宜他们了,为此还发明“剥皮揎草”的残酷刑法。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四是敢于从身边的“高干”开刀,对自己培养的官员也决不姑息迁就。一些元朝的旧官吏、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以及一些朱元璋自己培养的官员,皆因贪腐事发而纷纷成为刀下鬼。据记载朱元璋在位31年间,处死了超过15万的贪官。
第三,反腐倡廉最果决的皇帝——雍正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克服各方面阻力,采取了非常彻底的反腐措施,对待反腐态度果敢,雷厉风行。一是成立了类似现在“审计署”的反腐机构。雍正派钦差大臣查办地方官的贪污案件,同时抽调一大批候补州县协查案件。并对查出的贪官就地免职,从参与查案的官员中选派同级官员接任。这样一来,接任的官员就不会为前任官员打圆场,填补亏空,遏制了“前腐后继”的歪风。雍正还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审计机关“会考府”,负责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一旦查出贪污或是挪用,就可以关门打狗了。二是打击贪污犯的手段可谓彻底、坚决,不搞“假问责”。发现贪官污吏,雍正的策略是:先罢官,后索赔。赃官的罪一旦核实,就把他的家抄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女的家也不放过,即使皇上至亲也决不宽贷。三是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能者上庸者下。四是雍正知人善任,发挥人的才干,避免了不谋其政而谋拉关系、行贿受贿走歪道,力求使官员的才识能力与其职务相当。
(二)有见识的思想家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人数永远最少,但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永远最大。他们生来就属于少数,但他们却为所有人而活着。他们以关怀人类为己任,用一生来探求真理。他们,就是思想家。他们从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目的出发,要求帝王不奢靡,官员不贪财。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意是,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满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意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孔子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大意是,对于别人所给的东西,如果接受有损廉洁,那就不接受。宋代陈襄说:“廉,盖居官者分内之事”,“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唯独不可一毫妄取。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以善其后。故为官者当以廉为先”。大意是,为官者可以挨饿,可以受冻,可以被杀害,可以被侮辱,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贪污一丝一毫。如果有丝毫贪污的行为,就算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难以善终。所以做官的人应该以廉洁为先。明代薛瑄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大意是,世上清廉官吏的境界可分三等:深明大理而不胡乱索取,是上乘的境界;崇尚名节而不随便索取,是次等的境界;畏惧法律为保俸禄官位而不敢索取,是又差一等的境界。
(三)有远见的普通官员和平民百姓
这一群体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倡导廉洁。第一,创作戏曲,歌颂廉吏。历史上有很多歌颂清官的戏曲作品,唐代的魏征、狄仁杰,宋代的包拯、寇准,明代的海瑞、况钟,清代的于成龙、刘墉,都是被歌颂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在不同朝代树立廉洁自律的价值导向。
第二,创作对联,警示官员。古代有个县官,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有一天,他出了一副上联,让人对出下联。上联是: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徐文长随口对道:两盏灯,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无独有偶,《笑林广记》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有个贪官在府衙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爱民如子;执法如山。”有个秀才愤愤不平,趁着夜色,偷偷在对联上添了几个字:“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一副讲“官德”的名联,源自河南省内乡县。
第三,创作廉诗,表明心志。古代的清官廉吏通过创作廉诗,表明心志,使后人无需拨开历史的烟云、拂去岁月的尘埃,就能直接触碰到一颗颗鲜活生动的廉心。讲几个故事。汉武帝时,汲黯新任淮阳太守,当地豪绅纷纷准备厚礼想要登门拜望。汲黯知道后,写了一首诗词张贴告示天下:“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这首拒贿诗,是劝诫,也是自省,一经贴出,心怀鬼胎之徒吃了“闭门羹”,望而却步。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老太监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之命他又不敢违,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给父亲。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是一个廉洁奉公、敢于担当的人。当时,朝廷宦官掌权,腐败成风。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吗?”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大意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反而给人民带来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被人说长道短。
第四,诫妻教子,共守清白。比如,白居易给妻子写了一首诗,名为《赠内》。在诗中,他强调生活中不需要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只要满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即可,重要的是保持廉洁、清白。诗中有这么一段:“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禦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陆游在儿子到吉州任职前,给他写了首诗,教育他要生活俭朴,清白自守,做个廉明的好官。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聚俸嫁阿惜,择士教元礼。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山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第五,母教子廉,妻阻夫贪。我们讲个“陶母责子”的故事。东晋的陶侃,年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利用工作之便,曾经把一陶罐腌鱼托人送给母亲。陶侃母亲对来人说:“这是哪里来的?”来人说:“是官府所拥有的。”陶侃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增添了我的忧愁。”陶侃读罢非常后悔,自此将母亲的训导牢记在心,在其后为官中始终清正廉洁。
明朝马皇后,是个管得住朱元璋的人,既是“贤内助”,又是“廉内助”。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平时,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璋:“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生活简朴。遇有灾荒歉收,还开仓赈济灾民。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体现了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可以说,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制度运行的基础。制度让想犯错误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与制度的互补关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廉政文化建设在中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廉政文化建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腐败的速度变慢,使朝代更替不过于频繁,让老百姓少受战乱之苦;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使他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改善;三是可以鼓励人们清廉修身,使社会始终有一股正气存在。
第二,廉政文化建设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帮助优化一个单位或者部门的廉政环境。廉政文化建设是培养党员干部廉洁意识的重要手段。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有效识别、坚决抵制腐败的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二是可以帮助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教育制度。腐败问题除了严肃惩治之外,更应从源头遏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教育制度,使惩与防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并通过自律与他律结合,最大程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另外,廉政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层次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一方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效拓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领域,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养,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本身就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是廉政制度实施的有力保证。三是可以帮助有效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人文素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的廉政意识和信念,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四、今天重温中国廉政文化给我们的启迪
(一)可以警醒我们免蹈前人覆辙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明朝有个书生叫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即便如此,他在每天下午仍会焚香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我非常欣赏这么一段话:在你获得金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紧张或屈辱,那么,获得金钱之后就不要指望会生活得怡然自得,用起这些钱,你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这就是金钱本身固有的阴谋。古人说得好,“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就是明智的人在事端尚未出现征兆时就能预见,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来临时就能规避。
当今社会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世之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戒贪欲、懂知止,做好人生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是要坚守一种情怀,就是家国情怀。“二”是要结交两个知己,就是运动和阅读。“三”是要做好三种人,就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和作风上的正派人。“四”是要做好人生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就是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减”就是减少应酬,活出自在;“乘”就是乘势而上,不骄不躁;“除”就是除去私心,廉洁自律。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好“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做到在人生低谷时不放弃,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取舍,在乘风破浪中保持冷静,在世事更替中守住本心。“五”是要经受住人生的“五大考验”:一要经受住利益的考验,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二要经受住金钱的考验,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三要经受住权力的考验,要公开用权、公平待人、公正做事;四要经受住价值的考验,要正确估价自己;五要经受住交友的考验,一定要谨慎交友。“六”是要用好“六面镜子”,就是经常用“平面镜”照照自己,用“显微镜”查查问题,用“放大镜”论论危害,用“多棱镜”找找根源,用“透视镜”解决问题,用“望远镜”定定方向。“七”是要算好人生的“七笔账”:一要算好“政治账”,避免自毁前程;二要算好“经济账”,避免倾家荡产;三要算好“名誉账”,避免身败名裂;四要算好“家庭账”,避免妻离子散;五要算好“亲情账”,避免众叛亲离;六要算好“自由账”,避免身陷囹圄;七要算好“健康账”,避免身心憔悴。“八”是要做到八个“慎”,即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慎欲、慎友、慎始、慎终。
作为领导干部,一旦出了事就成了“四不”干部。哪“四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忠,就是辜负了党的培养,对不起党,是谓不忠;不孝,就是无法为父母养老送终,是谓不孝;不仁,就是把妻子、儿女给害了,是谓不仁。不义,就是把一些跟着自己的同事给害了,是谓不义。
(二)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心理平衡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得有失,得失相当,大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没有只得不失的人,也没有只失不得的人,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能换个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忍受了别人不能忍受的,才能享受别人所享受不到的。
讲个故事。人们在山顶上修建寺庙时,将一块非常大的花岗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做殿前石阶,另一部分用来做佛像。寺庙建好后,前来拜佛的人很多,香火很旺。于是,石阶的心里就不平衡了。一天夜里,它对佛像说,“咱们两个本是出自同一块石头,为何人们都要踩着我来供奉你,而你却高高在上接受人们香火。”佛像叹了口气,对石阶说,“你只经历了四刀就被做成石阶,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才被雕刻成佛像。”
保持心理平衡,要守住我们身边的幸福。失去时不要过于沮丧,得到时也别得意忘形。要做到成功时保持冷静,失败时保持镇静,思考时保持宁静,烦恼时保持清静。保持心理平衡,还要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我认为,最好的人生就是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作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奋斗,在生活中闲情逸致,人生有张有弛,有滋有味。
(三)可以帮助我们修炼心性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安顿好我们自己这颗“心”,才能无惧风雨考验,才能拥有圆满人生。所谓“心兵不动,万事从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心性的重要性。作家周国平曾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
讲个故事。苏东坡在杭州和金山寺佛印禅师最是要好。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打坐参禅。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佛印看了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揶揄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置之一笑。苏东坡高兴地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颇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错了。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
一个人的内心出了问题,行为上也会出现偏差。我们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顿好,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现实考验,做到心定神宁,行止有矩。那么,如何安顿好这颗“心”呢?就是要怀有“四心”:一是对待“名”,要怀一颗平和之心;二是对待“利”,要怀一颗知足之心;三是对待“事”,要怀一颗进取之心;四是对待“人”,要怀一颗友爱之心。同时,还要去掉“四心”:一是要去掉“贪权”之心,涵养淡泊之志;二是要去掉“贪财”之心,保持君子之节;三是要去掉“纵欲”之心,坚守道德底线;四是要去掉“作秀”之心,养成求实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如果“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面对充满诱惑的工作环境,要有“画地为牢”的自觉,不让爱好溢出边界,不让欲望为所欲为,要守得住本分、站得住脚,耐得住性子、经得起熬,分得清是非、会选择,激浊扬清、敢斗争,恒德正心、永不放松。
(四)可以提醒我们时刻心存敬畏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心存敬畏才不会犯错,才不会迷失方向。生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什么是敬畏?就是既敬重又畏惧。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轨行为的自我约束。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一句话,心存敬畏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因此,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内心深处,真正做到以下五个“敬畏”。
第一,要对人民群众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自觉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敬畏人民,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拜人民群众为师,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第二,要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法纪,自觉做到遵纪守法。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自觉用党纪国法强化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只有把自律贯穿于做人做事各方面,才能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第三,要对组织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着力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时刻牢记组织的培养教育,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组织信任、让人民满意。
第四,要对历史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历史,自觉做到以史为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领导干部敬畏历史、以史为鉴,以坚定历史自信走向未来。同时,注重用深远的历史眼光看待问题,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五,要对学习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学习,自觉做到以学增智。领导干部必须以敬畏之心加强学习,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同时,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
第六,要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权力,自觉正确行使权力。领导干部对待权力一定要做到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用好权力,能施展抱负、造福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滥用权力,则误国害民、身败名裂,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
(五)可以启示我们多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典,尤其是要多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东西,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正所谓,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读经典,可以减少我们摸索的时间,可以降低我们试读的成本,可以与前贤对话、与历史交流、与智慧同行。
我们需要读哪些经典?我认为,一定要读三部书。第一部是《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何人诵读,都会令人醍醐灌顶,深受启发,终生受益。第二部是《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和思想的核心,《道德经》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如果能认真学习其中蕴含的哲理,就可以启迪智慧。第三部是《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告诉我们如何处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尤其是书中一些诗词、对联等简单易诵,却意味深长,参透了人,悟透了事,看透了生命。
如何从经典获得启发?一个会读经典的人,就是要从一篇篇毫无生命的文章中解读出活生生的先哲智慧。这是读经典的关键。我认为,读经典不要贪快、求速,而要重在感悟;读经典,不要只用两只有形的眼睛,还要用智慧的眼睛并结合自己的阅历去读、去悟。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