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平:思政课教学需要“匠心”
2024-11-14 16:02:29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思政课就像一扇门,打开它就能见到阳光。”朱建平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讲,上好学好思政课,能将个人理想更好地融入强国大梦想,必将会受益终身。
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余年的教师,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建平谈起思政教育,总是满怀激情。
读高中时,朱建平就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振奋人心的家国故事,他总是全神贯注,沉浸在其中。那段时光,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同学的交流互动,以及他对家国情怀的深切体会,为他日后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埋下了伏笔。
踏入大学校园,朱建平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辽宁师范大学政法系(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让他深刻感受到了知识海洋的辽阔。他怀着满腔热情,潜心学习探索,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意义。他决定继续深造,在本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持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主修政治经济学,跨专业的学习沉淀,为他日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财富,也为他后来成为一名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的思政课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朱建平选择了执教北方工业大学思政课程。回忆起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的情形,虽然记忆有点模糊,但是他的脑海里一直深深烙刻着学生们那清澈而热切的眼神。
朱建平坦言,当时他对于教师身份和讲台的职责理解尚显不足。然而,面对学生们提出的诸如“理论知识如何具体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应如何辨识和抉择”等疑问,他深切地意识到,作为思政课教师,从理论的高度为学生提供解答和指导,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认知,让他对思政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愈发坚定。
作为一名教师,朱建平深知“若欲与人一碗水,自身须得满桶盈”,于是在讲台上坚守7年后,他再次作出提升学历的决定,认为自己是时候“充充电”了。
在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朱建平对思政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的感悟。怀着赤诚之心,他立志以服务国家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坚定不移地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学习与工作的间隙,他反复阅读《平凡的世界》,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部作品所蕴含的奋斗精神,赋予他在面对困难时源源不断的力量。他感慨万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触,它对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讲好思政课,是朱建平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朱建平经常思考,如何让思政课入脑走心,强“塞”,效果不好,得变通,妙“传”。
在授课中,朱建平经常会用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材料等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提出观点和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上朱老师的课,大脑全程都在飞转。”北方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徐汶婧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思政课程中,大家自选章节预先学习,并在课堂上表达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朱老师再进行集中点评、剖析,“用代入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参与互动,让大家把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了,我们都很喜欢!”
为打造更加可知可感的思政课,朱建平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把课堂“搬”到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等地,让学生们在切身感受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朱建平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他的课程中,经常会有国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学生们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也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朱建平常常讲,“年轻学生眼里求知的光,总能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教多年来,他不仅在学业上启迪学生,更在人生道路上指引他们前行,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摆渡人”。
“上学那会,遇到迷茫的时候,我总爱找朱老师谈谈,交流后常感到心灵充实,深受启迪。”现在央企从事党建培训工作的刘宇岚说,“朱老师经常自费组织读书会活动,让大家在开放气氛中畅谈所思所想”。
朱建平还常常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挑战传统观念。“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展望更广阔的天地”,毕业两年后,致力于党建工作的公务员武雪回忆起学生时代与朱老师的交心谈话,至今充满力量。
除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朱建平还有一个身份“北京市委讲师团讲师”。作为一名忠实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他经常思考,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将党的最新声音精准传递到基层。
在宣讲实践中,朱建平结合自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治理与现代性研究》等专著的研究成果,将学术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认真备课,让每一次宣讲都接地气、有温度。
把微观的情感体验融入宏大的政治叙事,做到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才能增进各界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朱建平经常到北京市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参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他说,那是一个更大的课堂,更加考验思政课老师的能力,“只有把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群众才能‘买账’”。
多年来,朱建平牢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做到“上好课、上金课”。他曾获得第三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被北方工业大学授予“北方匠人”称号,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教学名师”。在众多荣誉中,朱建平非常喜欢“北方匠人”这个称号,他认为更符合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思政课教学需要‘匠心’,‘北方匠人’这个称号更是一面镜子,能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激励着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朱建平说。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