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县:盐碱地种出好光景
2024-11-17 07:01:07
沽源有着张家口面积最大的盐碱地,白茫茫一片,还泛着白光的盐碱粒儿。如何有效治理土地盐碱化,实现高效发展?当地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新能源,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绿色产业,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多彩藜麦迎风直立
根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耕保中心反馈图斑显示,沽源县有盐碱耕地共计11.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9%。镜头里俯瞰沽源,大小湖泊相连,周围则是成片的草滩。“草滩周围容易形成盐碱地,这些土地容易板结、返碱。”沽源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尹建国说。
以种适地筛选培育耐盐碱优质作物是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关键。2013年,藜麦第一次进入沽源县农业部门考察的视野。藜麦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仿佛与生俱来便是与盐碱地抗衡的。经过几年精心研发,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研究员李悦有和团队成功研发出优势株系200多个,对照品系60个,并将坝藜1号、坝藜2号品种成功转化给沽源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沽源不断推动藜麦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沽源县农业龙头企业,车间内全自动的藜麦米生产线快速运转。经过清理、去石、脱壳、精选等一系列工序后,一袋袋谷麦郎品牌藜麦米快速下线,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尹建国说:“今年,沽源县藜麦种植面积再创新高,达到8.5万亩,是华北地区种植规模最大的藜麦生产加工基地,全国六分之一的藜麦都出自这里,年产值突破亿元。”如今,一株株红的、紫的、黑的、白的藜麦迎风直立,成为沽源县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农民致富的硬杠杆。
荒草滩上“种太阳”
11月的沽源县九连城镇,湖淖碧波与光伏蓝海隔空遥望,展现着辽阔而灵动的美。
九连城镇共有耕地14万亩,草地14.7万亩,全域一半以上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涉及近20个行政村。在“首都‘两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2020年九连城镇依托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草滩,开始在荒草滩上“种太阳”。
距离主城镇约3公里,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布在广袤的草滩中,在暖阳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微光,远远望去此起彼伏,这就是九连城镇围绕新能源产业打造的光伏发电示范区。
眼前的光伏板支架均超过了1.5米,要比普通的高,连在一起形成了光伏方阵。“这正是我们在尝试推广的‘光伏项目+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九连城镇副镇长王鑫炜介绍,在光伏板的遮盖下,减少了土地水分的蒸发,有效促进了植被的恢复生长。同时,足够高的板下空间还可作为轮牧放养区,牛羊粪便可培肥地力,将进一步提高盐碱地的治理效果。
以绿为底的“盐光互补”治理思路正以点扩面蔓延开来。2022年,九连城镇引进的光伏企业在半拉山淖边打造了一座“光伏公园”,通过种植耐盐碱树木、引中水入淖泊等举措,大大缓解了湖淖周边的盐碱程度。公园内,随处可见的光伏设备实现了白天发电、晚上照明的绿电供应,让绿色循环成为赋能盐碱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新突破。
“不开采一滴地下水”
在沽源县小河乡迎春村,一辆辆奔驰的货车穿梭于乡道上,美丽乡村瞬间“流动”起来。
跟随货车的痕迹,记者来到迎春村现代化农业智能大棚水培基地。成排连栋的智能大棚占地22亩,一眼望不到头,大棚里一根根白色的管道连通着每一行水培装置。大棚顶部一根管道连接外部,用以接收雨水,雨水通过沉淀池,经水泵层层净化循环,通往栽种着蔬菜的水培管里。水里添加了营养液,水肥一体化模式为蔬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营养。无土栽培的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有机、无污染。
迎春村党支部书记周昌军算了一笔账,4亩地一茬菜用水量只有25立方米,相比滴灌模式,每亩每季可节水120吨至150吨,省水率达到90%,“可实现不开采一滴地下水,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在冷库和蔬菜加工厂区域,一辆辆货车从偌大的冷库前陆续开出,蔬菜加工厂里,工人们将蔬菜清理干净,初加工后变身“净菜”。“水培蔬菜年生产210吨,早就预订一空。正在加工的蔬菜是给北京周边农业企业的代加工产品。”周昌军说,蔬菜放在保鲜箱通过冷链运往北京,摆上了首都人民的餐桌。以前迎春村的蔬菜只能在邻乡销售,现在他们从无土种植到加工、销售,发展冷链运输,把蔬菜卖到了全国各地,年收入200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好前景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和美乡村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