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昏君,还是明主,嘉靖二十年未上朝,到底为了什么?
2024-11-07 13:00:43
世人常说,万历十五年,是大明由胜转衰的一年。可人们却不知,世宗嘉靖的统治下的大明,其实早已千疮百孔,危机重重。南有倭寇肆扰,北有蒙古侵犯,内有藩叛搅乱天下,大明在风雨交加中艰难前行。然而,嘉靖帝却靠自己的智慧与治世手段,让大明在天灾人祸之间,继续屹立不倒。就这么一个聪慧过人,手段高明的帝王,在历史中的评价却始终不高,甚至人们一度把他看作是昏君的代表。事实上,嘉靖的形象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复杂。史书记载中的嘉靖,或仁孝善良,或残暴无度,或是非不分,或刚毅果断,但无论哪个,最终都归于同一个形象——“道君皇帝”。因为修道,他将朝廷抛之脑后;因为炼丹,他被整个后宫所记恨。他在位45年,给大明留下了无数的机会与苦痛,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故事与反思。1嘉靖帝朱厚熜,本不该坐上皇位的。他本是藩王之子,从小生活在湖广安陆,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被封在此地当王爷。朱祐杬也没有什么大的志愿,闲散王爷便对他最好的安排。所以从小,朱厚熜便跟随在父亲身边,游山玩水,品茗赏画。不仅如此,朱祐杬还是城里出了名的大善人,每遇灾情,朱祐杬便带着儿子,施粥救济。朱厚熜的童年快乐而多彩,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也是善良伟岸的。然而,十二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按照礼法规矩,朱厚熜要守孝三年。之后,会听从朝廷册封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成为一名闲散王爷。可没过两年,朝堂却发生了巨变。明武宗驾崩,却并未留下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德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从近支的皇室中选取一人,继承大统。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14岁的朱厚熜。这个14岁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旨意,明显有些不知所措,懵懵懂懂间,便被人前呼后拥,从湖广安陆带往了京城。路上,朱厚熜想了很多,他虽未去过京城,却也听父亲讲过朝堂的阴暗诡谲。一方面,他为自己能当上万人之上的皇帝而庆幸;另一面,他也为未来的血雨腥风与勾心斗角而烦闷。果然,临至京城,朝臣们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他们要求朱厚熜进入皇城时,要按太子礼走侧门。若朱厚熜听从朝臣安排,走过侧门,便在众人心中落了下乘,之后便会任其摆布,成为一名“傀儡”皇帝。刹那间,朱厚熜便体会到了人心险恶。可朱厚熜并不愿如此屈服,他拿出圣旨,对群臣说道:“按照先帝的安排,我是来继承皇位,而不是来当太子的,我必须得走正门。若不让走,那我就回去,你们另立新君便是。”众臣闻听,皆下跪大呼不敢。朱厚熜稚气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继而朝着群臣让开的道路,走进那高墙之内,登基为皇。从此,群臣不敢再小觑这个幼年天子,可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双方的斗争才刚刚开始。2朱厚熜顺利继位,成了嘉靖帝。他原以为,自己将一言九鼎,天下将会按自己想法运行,千百年后,自己将比肩尧舜。可继位后的第六天,群臣便又一次让他进退两难。朝堂之上,有人提议,按宗法制度,按着“兄终弟及”的原则,朱厚熜继承正德皇帝地位,就相当于是过继给明孝宗为子,如此继承才为合乎大礼。可如此一来,嘉靖帝的亲生父亲,就会变成他的皇叔父。这让与父母感情很深的嘉靖,难以接受。他誓要维护父母的名分,打算追封父亲为先皇,母亲为皇太后。可这份旨意,却被内阁屡次打回。于是,针对这个“礼法”,嘉靖与众臣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斗争。群臣想的是祖宗礼法:想当皇帝,先认爹;而嘉靖却认为孝道是天下最大的礼法,称父为臣,是为大不孝。嘉靖帝心中有气,自然与群臣背道而驰。哪怕最后他通过自己的能力与手腕获得了胜利,可他与大臣们的关系也变得极差,对这些迂腐的大臣们,嘉靖充满了鄙视和恨意。也正是嘉靖的乾纲独断,为他在权力的过渡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嘉靖继位后,整顿朝纲,推行新政。任用张璁、夏言等贤臣,加强中央集权。内清宦官权力;外改外戚制度。经济上,严惩贪赃枉法,还田于民;文化上,重整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武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弊政被厘清,政治上出现了清明的态势。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嘉靖中兴”。若嘉靖一直这么坚持下去,他便能继洪武,永乐后,又一次将大明朝带入盛世。就在众人准备跟随他走向光辉时刻时,嘉靖帝却开始迷恋修道。所有人都不知道,嘉靖帝为何会突然转性,从明君变成了昏君。可只有嘉靖明白,自己从没有变过,他只是看透了天下人心,也摸清了朝堂规则。群臣既然看自己不顺眼,自己所幸躲在幕后,眼不见心不烦。他虽退居幕后,却从未离开朝堂;他虽修道炼丹,却依旧操作着众人。他要让世人看不透自己,情不知则威不可测,众人的敬畏,惶恐,才是他想要的。而只有修道长生,才能让他一直拥有这种感觉。3世人知道嘉靖是昏君,是因为海瑞的《治安疏》。在疏文中,海瑞怒批嘉靖:“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又力劝他“洗数十年之积误”,“使诸臣亦得数十年阿君之耻”。嘉靖看后大怒,要把海瑞立刻处死,幸得有黄锦劝说下,嘉靖才平静了下来。“此人想为比干,但是我也不是纣王”,嘉靖虽对海瑞记恨,但也知道若真杀了海瑞,只会成全其名。于是,便将海瑞下了诏狱。其实,以嘉靖的精明早已知道,留着海瑞是利大于弊,对于已经日渐衰落的大明朝而言,海瑞更像一剂良药,能缓解大明的症状。所以,嘉靖还是赦免海瑞的死罪,让其辅佐自己的孩子。《大明王朝1566》中,曾有这么一个镜头:嘉靖帝携日后的穆宗、神宗,祖孙三代一同召见海瑞。面对积怨已久的海瑞,嘉靖吐露的自己的帝王心术,也就是所谓的话“清流浊流论”:“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你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这是整个《大明王朝1566》最具有争议性的一段话,也可以说是对嘉靖帝一生的概括。嘉靖一生都在玩弄帝王心术,在他眼中,无论是非,不念正邪,只要能自己操控,便无大碍。在4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嘉靖没有一天懈怠过国家大事,天下没有一件事情能瞒得过他,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欺骗得了他。他只是在众人之间不断制造冲突,然后再辅以平衡之术。无论是清流还是权臣,他们看似拥有极大的权力,可实际上,最高权力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海瑞与严嵩,朝廷与百官,都不过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4嘉靖不信任群臣,原本他以为自己有后宫可以倾诉。直到嘉靖二十一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彻底不再信任任何人。那一晚,嘉靖与往常一样,前往爱妃曹氏处歇息。睡至半夜,一群宫女偷偷围了起来。她们双手哆嗦着,眼神却充满了坚定。在曹端妃的示意下,她们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套在了嘉靖的脖子上。嘉靖发现脖子有异,突然惊醒,正要叫喊时,却又被人封住了口鼻。这些宫女不过十三四岁,平时连杀鸡都不敢,可这次哪怕千刀万剐,也要杀了嘉靖帝。或许太过心急,她们将绳索不小心打成死结,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法勒死嘉靖帝。几个宫女急了,拔下自己的钗簪,朝着世宗身上便是一顿乱刺。可无论如何,嘉靖始终在奋力挣扎着。眼见他不死,有人害怕了,一名宫女跑出门,直奔方皇后的居所自首。皇后大惊,赶快命人前往救驾,宫女们见势不妙,四散奔逃,可最终也没有逃出生天。这场轰轰烈烈的政变,就这样宣告结束,此事被后人称为“壬寅宫变”。其实这些宫女,是嘉靖让人从全国搜集回来的“药引”。他的目的,是要用这些人的经血炼制“长生不老药”。为了保持“洁净”,这群宫女只能吃桑叶、喝露水。嘉靖帝又因药效不明显,常常无顾发怒,前前后后,饿死、鞭打致死的宫女超过了两百人。这些政变的宫女,深知事成与否自己都难逃一死,可与其生不死,不如拼尽最后,换一个痛快的结局。嘉靖侥幸活了下来,可却身心疲惫。他再也不相信后宫,不相信任何人,从此独居西苑,潜心修道。他的后半生,一直活在恐惧之中,半夜时常惊醒,惶惶不得终日。朝廷皆是与他作对的人,身旁又无任何信任之人,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5.有人说:“嘉靖是权力的天才,但他绝不是一位明主。”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功绩,也会有自己的过失。只不过,嘉靖帝的所作所为,影响的不仅仅是朝堂,还有整个天下以及后世。他与文臣的斗争,让子孙效仿;他的无为治世,让万历一朝深受其害。嘉靖聪明,却走向了歪路。他一生都活在执拗之中,他以平衡为手段,成就了自己的皇位;却以天下为道场,使大明划向更深的渊壑。功德苍生皆为药,只为己身羽化仙。什么文治武功,什么休明盛世,都与他无关,他要的从来只是自己,在他看来,长生比治国更重要。历史滚滚,不管是帝王还是众生,都要行正道,执正理。毕竟,毁誉功过,在史册里,更在人心里。作者:琳小柒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