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车新闻(新能源电动车新闻)

2024-04-20 20:45:37

电动汽车火不起来核心原因就是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的问题:前者是由电池能量密度决定的,目前处于瓶颈期,没搞头;后者则是电池本身、充电设备以及电网多方决定的,目前,主流快充系统极限基本是“在30分钟内将电量冲到80%”,这个数据远没有摸到技术瓶颈,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国内首个使用V3超级充电桩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在上海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亚洲首个V3级充电桩。相比于V2充电桩,V3充电桩拥有更快的充电速度、更轻的液冷充电线,及多车充电不分流等多方面升级。当然,大功率充电带来的更高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V3超级充电桩有多猛?

从北美的V3充电桩来看,这种超级充电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250kW,而目前国内投放的特斯拉V2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仅120kW。充电功率的大幅提升意味着充电时间会大幅缩短。

而据官方介绍,V3充电桩运用全新架构和电力电子元器件,可以让电池以其能承受的最大功率进行充电。以Model?3长续航版为例,在最大充电功率状态下,5分钟所充电量可行驶约120公里,约15分钟即可将电量冲到80%,理想状态下用户平均充电时间约可减少50%。

●什么是大功率充电系统?

大功率充电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充电功率很大的充电设备,这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国网最大功率的直流电桩(快充)的功率在60kW左右(500V/120A),如果从电量少于10%开始充电,充满需要的时间普遍大于1小时,特斯拉目前在国内的超级充电站功率120kW,其相比国网充电桩就属于大功率充电。而相比最新的V3超级充电桩(250kW),目前的V2充电桩又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

大功率充电设备可以有效压缩充电时间,如果以燃油车加油为目标(不超过10分钟)的话,完美的充电桩的功率(电压X电流)要远高于当前的60千瓦快充系统(5倍以上),这就是大功率充电系统的终极目标。很显然,大功率充电设备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对电池、电桩以及电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充电功率能继续上涨吗?

电动汽车自燃事故频发

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自燃的新闻最近几年频发,这是厂商不得不关注的事。说到底,电池的自燃都是大电流的热效应导致的(化学电池有阻值)。大功率充电设备的出现无疑进一步提高这种风险,因而需要对电池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

全新Model?3和Model?Y因为采用了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完全可以适应全新V3充电桩。但目前特斯拉旗下的Model?X和Model?S车型就只能支持现有的V2充电桩。也就是说,不是随便拉来一款新能源汽车,给插上V3充电桩都能达到最大充电功率。

保时捷Taycan可支持370kW的峰值充电功率

用户关心另外一个问题是,250kW是电动汽车充电功率的上限了吗?显然不是!保时捷Taycan,这款电动跑车最大可支持的充电功率达到270kW;而在欧洲建立的一些专用充电设施(例如IONITY),其最大充电功率达到了350kW。已经可以将充电时间压缩到10分钟左右,比特斯拉更生猛。

充电功率曲线

除此之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和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协会(CHAdeMo)已经同意标准化下一代电动汽车(EV)快速充电系统,双方将在2020年前共同研发一款充电桩,可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将车辆充满电,该标准被称之为“推荐性国家标准(GB/T)”,预计充电功率也将达到300kW以上。

●同步解决了V2充电桩的哪些问题?

国内的V2充电桩有临近充电分流的情况,意思是多辆车扎堆使用相邻的充电桩会影响充电功率。而使用V3充电桩的情况下,邻近车辆同时进行充电时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不仅是充电设备需要进一步升级改造,对电网的调度也是一大考验。

此外,特斯拉还推出在途电池预热(On-Route?Battery?Warmup)功能,当用户使用车载导航至超级充电站时,车辆会提前加热电池,以确保在到达充电站时,电池达到相对理想的温度范围,仅此一项便可将平均充电时间缩短25%。

●编辑点评:

大功率充电设备说白了就是一个迷你的变电站,800V/400A的终端数据对任何懂点电气常识的人来说都是绝对的“高危区域”,需要执行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操作流程。而如今,因为电动汽车兴起,我们要将它做成任何车主都可以轻松完成的充电过程,虽然没有技术瓶颈,但这对车子、充电桩、电网都提出了十分严苛的要求。特别是自燃事故频发的当下,消费者对大功率充电的风险性更是格外敏感,真的是前景一片光明,路也不是一般的难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电动汽车又火了,新能源车的电池到底安全吗?

近两年国内的汽车市场下滑确实让很多人“战战兢兢”,原本以为传统汽车市场经济的下滑,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样不理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市场在2019度的总销量为2576.9,同比下滑8.2%,而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120.6万,同比负增长4%。

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直到今时今日为止,还是有很多媒体、汽车组织对其表示看好,风风火火的各类新能源电动新车发布、刺激市场销量的补贴、国产下线的特斯拉等,似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大好,而给这片假象的背后,才是新能源市场目前的本质.

在我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局限于电池充电技术成熟度的担忧、电池质量更换成本的恐惧、多起自燃事件的安全隐患等,而政府对新能源的补贴力度的减少,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心存迟疑。那到底是我们中国消费者“己人忧天”?还是新能源,也就是现在的“电动爹”本身就还不能真正在市场独当一面呢?

在美国市场同样不看好的电动车

其实展望整个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确实也还不能成为汽车市场主力。在美国汽车市场上,据官方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美国的销量是全部汽车销量的1%,这样的占比,几乎是少之又少。尽管去年特斯拉Model?3交付客户的数字相当可观,但对于整个体量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在特斯拉的“老家”尚且如此,就目前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还有比其更能代表新能源电动车的品牌吗?

其实为了刺激新能源电动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美国政府决定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进行税收免抵7500美金,即折合人民币4.82万元。在美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率不足,依旧是客观的现象,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决议推出此项刺激计划,但是这个计划真的有用吗?

在过去几年,我们中国市场就一直依靠政府补贴来刺激消费者市场,补贴尚未退坡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市场也确实是一片大好,也这是在那些时候,共享电动车成为了一片红海,众多车企纷纷投入生产电动车,共享电动车的运营,造成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共享电动车的运营也做到了推广、车企也收获了大量的补贴,而消费者就是在“神仙打架”的时候,被新能源电动车的新闻笼罩,引导我们的消费者去信任、去接触,这早在就上世纪诞生的“新兴技术”。

美国要加速对新能源的研发

再看回美国市场,其实补贴就像是一块“狗皮膏药”,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方法,真正重要的,还是新能源电动车的技术要更加完善,消费者收获到不错的用户体验,才会去真正认可、接纳新能源电动车。美国那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除了7500美金的补贴之外,还有一份致力于推动美国新能源制造和基础建设相关的法案,也被同时提出。

该法案将提升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增加相关就业岗位、改善空气质量以及发展低排放或者零排放车型和电动车充电网络的建设,同时美国政府将在2021年和2022年每年投入20亿美金用于高科技能源的研发,其中,一部分钱还将鼓励新用户对于个人充电桩的安装和全国充电网络的扩大。据悉该项法案正在被审议。

其实上述的法案要点,也是我们国内可以借鉴、或进行更优化后实施的。新能源车推广的本意是环保,但是我们国内的发电,仍然是通过烧煤为主要手段,而且电动车电池的处理也是一大问题,虽说曾经有人猜测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的石油资源,所以才推广电动车,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对于环保的处理上,新能源电动车确实是针对环保出行迈进的一大步,而这方面还不是我们能够真正能够去操心的,而在新能源电动车的推广上,还是高科技能源的研发和充电网络的扩大。

国内车企以“技术”为舟前行

其实我们的消费者不是不愿意接受新能源电动车,只是希望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技术上更完善,而且电池组的安全保障也要到位,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就已经有很多车企表示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力求完善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的王牌,“刀片电池”:在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介绍,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将于今年3月正式量产。和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刀片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了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王传福还透露,“刀片电池”搭载的第一款车型是比亚迪“汉”,这款车将于今年6月上市,续航达到600公里。

北汽集团的储备,CTP、换电模式:北京汽车集团总经理张夕勇介绍了北汽新能源的战略布局,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北汽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了全球首款CTP无模组电池技术;智能网联领域,北汽联合华为技术构建了1873戴维森实验室,将ICT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相结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水平,而且北汽通过换电模式,破解里程焦虑;以车电分离模式,投入消费市场,预计可能将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降低40%。

江淮汽车,将现有技术开拓:据江淮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安进介绍,目前,江淮在高比能小容量的18650和21700三元电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单个电芯爆炸整车不失火,解决了热失控安全问题,成熟可靠。另外,江淮坚持连续攻关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开发出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与液冷技术,实现百万公里长寿命,解决出租运营使用问题。

最后

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称:“目前,新能源汽车整体的行业利润率还比较低,行业盈利是很难。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将使得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处于亏损状况,这也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是需要国家给予支持的,还不能完全走上市场化。”虽然上述的车企中都已经有了应对2020年的方法,不过归根到底也只是提升销量的手段,对于如何盈利,新能源车企如何“过冬”,仍然要看2020年的表现,特斯拉国产下线虽然发挥出了“鲶鱼效应”,但是同样在渔网内的“沙丁鱼”,又真的能坚持到上岸的时刻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夏天到了,用户更担心电动车的使用安全问题,近期又有车自燃的新闻,猜都能猜到很多人又会说“新能源汽车不靠谱”、“国产造车新势力燃烧发电”。

我们先来看看纯电动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自燃。汽车自燃绝大多数都是电路系统引起的,而整车起火事故根本原因是锂电池热失控蔓延。热失控是指电池因“意外”导致温度上升,超过临界值后,会出现不可控的状态,最终引发燃烧甚至爆炸。电池模块一般是由若干个单体电芯串联或者并联组成,任何一个单体电芯的热失控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为提升续航里程,各车企会通常会采用提升单体电芯的能量密度,而不是靠增加电芯数量,后者的弊端一是重量,二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有像特斯拉Model S那种集成了七千多颗电池的车型,这种车型一般采用的是电池并联的方式,每个电芯都安装了保险丝,即使一块电芯出现问题,也只是缩短一块电芯所能支持的续航里程。几乎所有车型都不会在电池结构设计上存在致命缺陷,多数情况下,车辆自燃都是由于外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那么在平时使用新能源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风险一:充电时的隐患

一直关注新能源汽车自燃或爆炸事件的朋友们应该清楚,很多自燃现象都发生在充电时。前几天,郑州日产帅客纯电动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所幸没有人员伤亡。那么,为什么充电时车辆更容易发生自燃呢?

电池充电时,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锂离子还原成锂金属,在这个过程中,锂有一定几率形成枝杈状锂枝晶,刺破分隔正负极的隔膜,造成短路。同时,锂金属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活泼的金属,会和空气、电解质等发生反应。而电池过充则增加了锂枝晶形成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过充,很多车辆设计了电池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测电池包中每块电池的电压、温度以及电流等状况。会配备相应的保护IC来避免锂电池的过充现象,检测到锂电池充满后,会自动切断充电电路。因此电池管理系统能否正常运作,非常重要。如果管理系统失效,则可能会引发过充,增加自燃的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大家,不要完全依赖芯片确保安全,在纯电车电量充满时及时断电,或者在非长途自驾时设置充电比例,不要完全充满。

风险二:外力碰撞或挤压

两天前,杭州一辆新能源汽车与隔离护栏发生碰撞后起火。虽说燃油车在受到碰撞时也可能导致起火,但电动车的电池在遇到外力破坏时,更容易发生危险。新能源车的电池包都会有特别的保护结构,但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潘多拉魔盒,只要单体发生破裂或者结构变化,例如:电芯内部暴露在空气中,或者电池的正负极接触,都会导致电芯材料迅速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热失控。

对应实际生活中,车辆碰撞和挤压等都可能让电池损坏。如果底盘磕碰,应该及时去4S店检查。

风险三:长期处于潮湿、高温环境

去年,奥迪在美国召回1644辆e-tron,召回原因是充电口密封圈存在泄漏风险,导致线束积水,进而引发电池短路,在极端情况还会引发火灾。

其实,潮湿环境并不是致命威胁。国标要求,电动车高压系统零部件、高压线束、高压接插件等都要求必须满足IP67防水防尘等级,但如果某个密封件出现老化,也会导致进水的风险,所以请尽量保持充电口干燥,防止出现凝露和充电安全问题。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锂电池也会出现内部压力骤增的问题,当热量在电池局部聚集时,内部化学物质会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会引发隔膜融化,导致内部短路,其后果是导致电芯防爆膜破裂,发生燃烧起火。

因此电池的热管理极为重要,一些车型为节省成本使用风冷散热,在高温地区会造成充电保护,无法高压充电等问题,例如荣威ERX5和Marvel X等。而近几年,各厂商的车型都逐渐改为液冷为主。液冷技术的优势很明显,能提高电池循环寿命、保证车辆续航里程、增强电池安全性能等。

看完上面的描述,你是不是对新能源车丧失了信心?

其实以上描述的都是极端情况,对于电池安全各家的保护措施还是相当全面的,在安全性上不比普通燃油车差。其实从整体概率上来讲,汽油车比电动汽车更容易自燃。根据某媒体(SH)的报道: 对比特斯拉和宝马的自燃率, 截止到2018年,已知的特斯拉自燃事故约有50起,而特斯拉当时的存量约为50万辆,自燃事故率为万分之一。

再来看看宝马,在2018年的8个半月时间里,宝马共计发生38起自燃事故,半个月就烧毁了10辆,仅计算召回的10.6万辆汽车来算,宝马的自燃事故率都在高达万分之四到万分之五。

电动汽车的话题性和部分人对电动汽车的偏见,让人们习惯先入为主,天然认为电动车更容易自燃。而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原理上剖析自燃原因,从而让你更有信心的使用新能源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