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车里的猫腻:有平台隐藏历史最低价、模糊价格走势,商家补贴不起干脆涨价
2024-10-31 10:00:39
2024年,全民购物狂欢节“双11”已走到了第16个年头,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将“双11”提前至10月14日晚8时,时间跨度拉长至1个月左右,成了“史上最长‘双11’”。各大平台依然强调补贴加码、力度加大,但复杂的优惠规则和缺乏诚意的价格机制,让消费者越来越疲惫。据多名消费者向九派财经反映,“双11”期间商家先对商品进行涨价,各类满减和优惠券使用下来的消费者,最终只能以原价甚至高于日常价购入商品,其中不乏一些大的品牌旗舰店。有消费者告诉记者,当自己想查看历史价格时却发现,平台的价格波动曲线与实际价格变动情况不符,有时还会隐藏历史最低价。当“‘双11’越来越玩不起了”的话题引起很多消费者共鸣后,强行卷入促销活动的商家也有苦难言。有商家告诉九派财经,由于大促中满300减50的优惠是由商家自己掏腰包补贴,平台还要对每件交易成功的商品抽佣,为保住已低至个位数的利润,商家只好取消同时期的其他优惠,或者干脆涨价。你的购物车正在偷偷涨价早在6月,阿甜就在某电商平台上看中了一款沙发,到手价一直显示在5900元左右。不过,当时她的新房还没装修好,买来也无处可放,想着“双11”的价格可能更加便宜,就没有急着下单。10月14日,平台“双11”的预热同步开启。这天一早阿甜点开App,却看见购物车内沙发的原价悄然变动为9288元,用完“满1件7.8折”的店铺折扣,这款沙发的券后价变成了6906.68元。阿甜询问店铺客服为何突然提价1000元,得到的答案是此前的5900只是活动价,活动结束后已恢复原价。但是,关于为何在“双11”这个消费节点结束活动,对方避而不谈。阿甜细算后发现,当前6906.68元的券后价,其实相当于在9288的原价上打7.8折,再减去88VIP的188元优惠券和少许其他优惠抵扣得到的。就算过几天等到满300减50的跨店满减开始后优惠1500元,沙发的到手价也是5400多元,与此前比并没有很大优惠。10月30日,当阿甜再次打开链接查看满减开始后的优惠明细时,发现该沙发的券后价又显示为6399.28元,满件折也已变更为“一件8.3折”。也就是说,如果不用自己88VIP的188元优惠券,沙发到手后的价格其实是5987.28元,和自己在6月份看到的价格相差无几。“双11”活动之前先涨价再打折,最终相当于没优惠。这样的玩法,不止阿甜一个消费者感到被套路。在小红书上,吐槽“购物车偷偷涨价”的声音不在少数,“‘双11’越来越玩不起了”的话题也引起很多人共鸣。阿柚也有同样的遭遇。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前期选购很久并提前加入购物车的一款家具类的灯饰,当时标价为260多元。然而,等到“双11”活动开始后,她发现该商品的展示标价已悄悄涨到了290多元。报高不报低的价格走势图“双11”购物车坐地起价的现象,并非只见于个体店铺商家,有些电商平台上部分品牌旗舰店也存在类似情况。根据网友晒出不同时段的价格截图,在某平台,同一原价215元的珂润保湿滋养乳霜链接,“双11”前为193.5元,“满1件可换购6.9元商品”。等到10月22日则显示为209.92元,“满1件可换购4.9元商品”。另一位网友三次在花西子旗舰店购买的同款粉饼记录显示,该粉饼去年11月、今年4月和11月的到手价分别为107.14元、129.00元和130.38元,“今年‘双11’反而是最贵的”。为方便消费者长期监控价格,此前多数电商平台可供消费者查询商品历史价格的功能上线。然而,今年“双11”,有购物车查价功能的变化引发消费者质疑,平台的价格波动曲线不仅与实际价格变动情况不符,有时还会隐藏历史最低价。“我眼睁睁看着购物车里的价格一直在变,结果无论如何波动,走势图根本不予显示,”消费者小文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特别关注的一个医疗器械类产品一直待在购物车中,10月12日查看时确定价格还在2150元。然而,由于她习惯在凑单前将购物车全部清空,等到14号重新将该商品添加进购物车后,却发现该商品折后价飙到了2550元,此后一直在2350、2550和2750元之间横跳,“查看历史价格也只有这三个价格,好像2150元从没存在过。”据小文观察,自己购物车里有些商品价格波动甚至可以达到一天三变,幅度从10%-30%不等,但这些浮动却从不体现在走势图里,“每次都是加购好了,凑完单了,要付钱了,发现比一开始贵了好多。”另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此前心仪的一款包包原本标价430元,问了店家折扣说是可以便宜30元,自己本想等着“双11”以400元整的价格拿下。今年“双11”开启后,他发现该链接已悄然变为500元,而且之前的店家回复也被更正成了460元。九派财经注意到,某电商平台在关于购物车商品价格波动说明中提到,图示价格走势为系统自动计算生成,受限于海量数据、延迟的更新时效、选取的取数口径以及技术水平局限等原因,部分信息(如取数时间、取数逻辑等)与实际存在偏差,无法保证信息的绝对准确、客观及可靠,也不构成购物推荐。平台慷商家之慨:不少优惠都要商家掏腰包2009年11月11日,“双11”网络促销活动首次举办,尽管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然而,当“双11”走到第16个年头,复杂的促销规则和缺乏诚意的价格机制,让这场购物狂欢节变成了消费者的“吐槽大会”。安女士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今年给孩子买东西时。作为宝妈,早在“双11”活动开始之前,她就将已看好的需要购买的童鞋加入购物车,彼时该商品的价格高于90元。10月21日晚8点,满减活动开始了,安女士先选中童鞋看到手价为89元,然后去加购其他物品,等到一起结算时却发现购物车里的童鞋预估价变成了106.72元。安女士在询问商家后得知,这双童鞋的标价已被提到了300元,刚好可以满足满300减50的优惠,再叠加161元的促销券,买家实际支付只要89块钱,此时到手已经是最优惠的,这时再跟其他商品凑单反而会引起价格变动。安女士意识到,很多商家都会在“双11”将单品调价到300元,其实是一种避免客户通过凑单来得到优惠的方式,消费者用掉了满减优惠券,实付却跟没有参与活动时一样,优惠在这种玩法中被消解。这样的体验,消耗了安女士的购买热情,“用了券跟没用一样,买多件价格还更贵,‘双11’越来越没意思了。”家具类目的商家锦星在接受九派财经采访时表示,由于相关大促中的不少优惠都是由商家自己掏腰包补贴,而大多数产品在经历日常的价格战后,利润已经卷到了个位数,若以平时价格战中的价格再加入“双11”活动,只能亏本。因此,商家只好取消同时期的其他优惠,或者干脆涨价。锦星告诉记者,虽说平台并不能强制要求每位商家都参与到“双11”等大促活动中来,但商家们都清楚,不参与活动就没有流量,且日常还会被限流,越发销量惨淡。锦星说,参与活动不仅意味着要承担满减,平台对每件交易成功的商品,还得抽佣(收取平台服务费)。据一位今年没有参加“双11”活动服装类的商家测算,满300减50需要补贴的太多了,一件300元的衣服成交后,商家到手可能只有248.5元,相当于打了8.2折,但它的利润可能只有20元,“卖一件亏一件,实在承担不起。”九派财经记者 王芊蔚编辑 万珮图源 视觉中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