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集(澳大利亚留学记之打工经历)
网管和奶茶制作工的区别
到澳大利亚留学3年了,我开始打工。因为有高中同学“熊猫”的介绍,我的求职过程异常顺利,没有像有些留学生那样,被黑心老板骗去以“实习”的名义白干活,之后再以“手脚不利索”等借口被辞退。我很快接到了一家奶茶店老板的电话,他说希望我去面试,面试地点是市中心的一家网吧。
整个上午我都很激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自己制作奶茶的画面,放眼望去,急切地想在酷热中寻找凉意的顾客排成长长的队伍……可是,我的美梦很快被手机的震动打断。电话是奶茶店老板打来的,他向我解释,奶茶店的人手已经足够,但是还有另外一份工作我可能会感兴趣,这份工作在国内被称为“网管”。
网管与奶茶制作工相比,有着质的区别,至少网管给人的感觉比较有技术含量,对“智商”的要求也更严格。这么容易就成了“高科技工作者”,我兴奋得忘记了时间,连忙出门小跑15分钟来到网吧,一看表才发现,我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半个多小时。我只好在附近溜达,顺便朝网吧里瞄几眼。这家网吧与国内的相比,规模要小很多。
为什么人在急切等待时,时间总是过得特别慢呢?十字路口的湍急人流随着信号灯的变换,一批批涌到对面,路口两边很快又涌入了大量人流,等待加入下一次“浪潮”。澳大利亚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人潮中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穿着的人们。
网吧的门口是免费巴士车站。这两路巴士分别叫做99B和99C,它们在市中心走的路线,从地图上看就像字母“B”和“C”,这就是它们名称的由来。免费巴士每隔15分钟就有一班。
时间依旧过得很慢,我决定先潜入网吧,摸摸底细。我假装顾客进入网吧。网吧的门是推拉式的,由于老化,噪音很大,每当有人进入时网管就会知道。令我惊讶的是,这位网管很快就认出我是新来的“外来务工人员”。我被这位“先知”网管的洞察力震惊了,连忙后退几步,撞在了门上。这位将成为我同事的网管说,他叫朱利亚,在这里打工已经一年半了,工作很轻松,也很简单。环顾四周,眼前只有6台电脑,还有3台是空闲的。转头再看朱利亚,他一边听着随身听,一边用主控电脑聊QQ,真是悠哉。
这里的网虫也是国际化的
推拉门又发出了噪音,有人进来了。来者正是是“奶茶”和“网吧”的老板刘(音)。刘身高在1.9米以上,25岁左右,真是“年轻有为”。
刘没有摆架子,很细心地向我介绍工作内容。面对我的第一个老板,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有跟在他后面走马观花,呈若有所思状。刘绕到柜台后面,说这个小柜台是网管专用的。小柜台里有两台电脑,分别是用来管理营业收入和打印的。柜台右上方的显示屏连接着网吧里的4个摄像头。
用4个摄像头来监视6台电脑太夸张了吧,难道这里是一个特务机构?
刘走进柜台,开始检查当天的账目,而我装成很认真的样子,在附近巡视网虫们浏览的网页是否健康、合法,无意中发现,角落里有一个狭窄的过道通往楼下。我沿着楼梯走到楼下,惊讶地发现,楼下居然还有24台电脑,并且坐无虚席!原来,网管的工作范围是楼上的6台电脑、楼下的24台电脑,工作内容是负责计时、收费、打印或者扫描,以及帮客人解决技术难题。
我走进网管柜台,坐到电脑前。真不敢相信,我居然工作了!想到国内许多大学毕业生还在努力求职,我暗下决心,要做好这份工作。
望着面前的3个显示器、两个鼠标,还有嗡嗡作响的主机箱,我开始试着去记住两个显示器上的不同数字代表的电脑号码,了解哪些客人已经付过费,他们使用电脑剩余的时间是多少。没过几分钟,显示器上显示,一位客人的时间到了,我此刻的职责就是下楼去,提醒这位客人他使用电脑的时间已经结束,并且问他需不需要继续使用。
当我准备跨出小柜台时,脑子里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光头、全身文身的彪形大汉,坐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浏览网页,前去提醒的我影响了他的雅兴,大汉于是挥动双臂,吼叫着朝我袭来,拳头如雨点般打在我这个第一天上班的网管身上……想到刘在旁边“监视”着我这个新员工的一举一动,我如梦初醒,赶忙跑下楼,不断提醒自己“6号6号6号6号,时间到了时间到了”。
楼下的灯光比楼上昏暗许多,网虫们带着大耳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偶尔会听见有人大叫,有的为游戏胜利欢呼,有的则破口大骂。这里的网虫也是国际化的,有欧洲人、印度人还有韩国人。其中,白人占大多数,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亚洲人都集中在唐人街上的网吧里了。
我搜寻着6号顾客,脑海里掠过刚才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我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一个白人身上,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早已准备好3块钱放在桌上,示意我拿走,作为下一小时的费用。我松了一口气,紧握着钱跑回楼上,向刘交差。
在接下来的几小时里,天空下起了毛毛雨,天色也已黑暗,基本没有新顾客。我的工作变得格外轻松,客人要么自觉离开,要么被我“请走”。空闲时,老板刘和我聊天,他说自己11年前随家人移民到这里,现在已经完成学业,做一些小生意锻炼锻炼。
午夜12点,网吧打烊。我按照规矩,用纸记录下了关门的步骤:关闭电源,开启警报,记录当天的营业额等。看来这份工作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真要好好恶补一下了。
朱洁
伦敦政经学院 国际关系 本科生
朱洁: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乳酪蛋糕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又是一个美好的周六中午,我心情愉悦地走在伦敦街头。越来越难见到一面的太阳似乎也趁着休息日出来露露脸,金色的光芒透过街两旁梧桐树的叶子温暖地洒下来。身边的路人们都放慢了平日里匆匆的脚步,沐浴在这阳光中。
行
绿树掩映、阳光照耀的马路上,最为亮丽的是不时驶过的红色巴士。它们驶过街道的转角,有时轻轻地鸣一声喇叭,好像和与自己一样红彤彤的圆筒邮箱打了声招呼。这种大大的巴士舒适宽敞,它正红的外衣,又气派,又温暖,点缀在大街上,让人看着便觉得心情大好。当然,走着走着,就会发现那些黑色的出租车们,也是很吸引人的,它们像是低调的老牌英国绅士,不张扬,却有很强的气场。红色的大车和黑色的小车间,不时也会窜出些新潮的跑车,这些叫不出名儿来的昂贵私家车造型现代、线条流畅,和红巴士、黑出租的传统和庄重相映成趣,诠释着伦敦现代化和历史感的水乳交融。
当然,可别光顾着看地面上的风景。脚底下,有着无比发达的地铁线路向四处延伸,通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或许会有人觉得伦敦的地铁有些老旧,因为它可是世界地铁中的老前辈。在十九世纪,这地铁就已经开始在这老牌工业化国家蔓延开来,将繁荣传播。
不过,这些交通工具,坐起来可都不便宜。没什么闲钱的大学生们,便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去哪里都靠一双脚走着。说来也奇怪,伦敦的路走起来似乎并不困难。我这文科女是个不折不扣的路痴,初到伦敦,居然也没怎么迷过路。一方面,是因为伦敦街头不时有详细的地图出现;另一方面,该要归功于那些特征明显的古老建筑,十年如一日地路标一般挺立在关键的路口,为伦敦每天一拨拨的旅客、异乡人指引着方向。
衣
身边走过的人们,衣着有规可循。若是女子,往往是深色的大衣或驼色的斗篷,下面修身的皮裤或丝袜,勾勒出修长的腿,外面套着双爽利的长靴或及踝的浅口靴。若是男人,常常是黑色的大衣,显出宽阔有型的肩膀,下摆长到过膝。就是这样,简约经典,带着隐喻般的优雅。不张扬的背后,是绝大的自信—不用炫目的颜色,亦能足够迷人。
传说中的英伦格子,在伦敦,其实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地明显与普遍。并不常见人穿一身格子大衣,或是格子绒裙;这些格子往往是藏在围巾的一角里、或丝袜的暗纹中。或许,连简洁的格子在英国人看来也是种繁丽的装饰,因而宜少不宜多,用来点睛即可。
我喜欢这种简约。只是有时,在某个深秋的傍晚,当没有几分阳光、黄叶满地之时,路人这样的着装还是会让晚景显出几分萧条。好在这种时候人们大都已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想想自家窗口透出的温**灯光,想想餐桌上热腾腾的晚餐,脸上一定会浮现出笑容,往手中呵口气,拢一拢大衣,也就顶着秋风,继续向家赶去了。
食、住
走走停停,一路看着沿街的风景,最后来到了目的地—一位学姐的新家中。大学的宿舍,相对便利且便宜,却大都只让学生住第一年。到了第二年,就得出去租房子住。伦敦市中心寸土寸金,已开始倒计时的奥运会更将带来的巨大人流,将房租往高里推去。因此普通学生们租的房子,总归不是很大的,让人略有蜗居之感。
然而小归小,年轻人住的地方,总是充满活力的。学姐和三五好友终于在同租的一套房里安顿下来,装饰完毕,就请朋友们来参加?Housewarming?。所谓?Housewarming?,意思很明显,就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人气,使新家变得温暖起来。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庆乔迁之喜。
房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厨房。锅碗瓢盆欢快地响着,无论是主是宾,只要会做饭,都抢着大显身手。王守义、老干妈,各种从中国城买来的调料,洋溢着家乡的气息。不过多久,一道道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红烧肉就被盛进盘子里、送到桌上。这年头,女生会做饭不稀奇,而男生不做饭则罢,一旦做起来,往往就是大厨级别,在各家的Housewarming里,总会是被邀请的对象。
大家都习惯在这种聚餐时做饱含家乡味的中国菜。可是餐后的甜点,可能就会入乡随俗了。这次我们做的是乳酪蛋糕,从中国一位大厨妈妈的博客上看来菜谱,又在YouTube录像上学了操作流程,就摩拳擦掌,尝试起来。有的打蛋,有的预热烤箱,分工合作,效率颇高。待到半小时后热腾腾的乳酪蛋糕新鲜出炉时,大家不用等品尝,心头就已溢满了甜蜜。身在异乡,朋友就是亲人。共处一个屋檐下,同做一个蛋糕,暖起来的房间里,有着一颗颗彼此贴近的心。
周末的下午,就这样度过。衣食住行的种种细节里,都折射出平和、优雅、满足与甜蜜,让留学生们舒缓心情、养精蓄锐,等待新的一周的到来。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