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国画大师周韶华: “亲近长江才能画好长江”

2024-11-03 15:00:41
周韶华作品《九凤朝阳》。 (本栏图片均为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提供)2024年5月,周韶华先生在长江三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通讯员 王旭“长江,是我艺术生命中最为厚重的部分之一。长江水、江汉米养育了我,光辉灿烂楚文化的滋养,让我有了今天的些许艺术成就。”近日,刚刚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国画大师周韶华先生,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表示。就在今年5月,周韶华以95岁的高龄再一次到三峡采风,再次亲近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伟大母亲河——长江。革命战士成画家今年9月以来,长江文化艺术季期间,周韶华先生不顾九旬高龄多次亮相,表达自己对长江的挚爱,为长江文化而歌。在“长江潮”美术作品展上,他创作《赤壁怀古》参展,并为展览题写展名“长江潮”;在“新象长江”美术作品展上,他创作的《造化铸成铁壁图》引人注目,他还专门为展览发来视频致辞,寄语大家共同努力繁荣长江文化。周韶华的绘画艺术成就卓越,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曾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省文联主席等。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湖北省国画院终身名誉院长,开创了中国画气势派。周韶华是从一名革命战士成长起来的人民画家。1929年他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从中原大学美术系毕业。2008年获湖北省政府“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当选“中华文化人物”。为创作长江画作 两次纵行万里长江黄河、长江、大海,被誉为周韶华艺术的“三部曲”。这背后,是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完成的、堪称卓绝的艺术人生“三大战役”——长江、黄河、大海系列采风创作。为了这三部曲,他曾四次完成“黄河万里行”,两次完成“长江万里行”,溯河源,穿大漠,登上喜马拉雅峰巅,跨越“西天鬼门关”唐古拉山,往返数十万里,创下了中国画坛的罕见壮举。“纵横青藏高原,上下长江头尾。”周韶华的首次“长江万里行”,是在1985年6月。在海拔6000米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空气稀薄,他身体近乎失重,夜晚被困在荒谷乱石堆中,忍着饥寒过夜。在长江源头,他夜宿兵站,晚上缺氧近乎窒息,只得起来坐靠墙壁整夜不眠……“正是这一次艰苦卓绝的长江探源,我发现了我的艺术场。这个‘场’就是自己观照的艺术领地,是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世界。”周韶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86年5至7月,他第二次完成“长江万里行”,其间还拍成了电视文化评论片《横断的启示》并在央视播出,获得全国新时期十年改革题材优秀电视节目专题片二等奖。两次“长江万里行”,让周老感慨万千:长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穷力量、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进入三峡一带时,以神工鬼斧雕刻着伟岸绝壁,群峰嵯峨,层峦叠嶂,漩流吞吐,象征着龙之子孙的品格,为画家表现雄壮美、力量美、气势美和崇高美,集中地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坚定地相信,鲜活的生命与独特的存在,是艺术生成的基本要素。长江,这一千古长河,如梦似幻,令人浮想联翩。”周韶华表示,浏览长江文化史,促使他的创作力不断提升。他被长江的自然人文景观所震撼,被史诗般的长江所激励,创作出了《九龙奔江》《月涌大江流》《三峡画廊》《江流天地外》等长江题材作品。《月涌大江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巧妙的构图,将月光下大江的宁静与磅礴、壮丽与神秘完美呈现。“先生曾无数次赴长江采风,有一次夜间登上江边高山,偶然得到了这个以‘俯瞰’视角来创作的绝妙灵感。”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主任吴军和介绍。带动影响一批年轻画家成长对长江进行立体式的表现,是周韶华的始终追求。滚滚长江入画卷。周韶华创作的大量长江题材作品,已成为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他表示,在自己心中一直铭刻着八个大字——“图式换型,语言更新”。“从哪里着手解决呢?一是从大自然中寻找答案,从长江流域的雄伟大山、大川中去寻找结构外张,强化视觉张力。我的任务不是去诠释长江、话说长江,而是通过体验感受,聆听大自然的回声,追寻宇宙生命的表现。”在他的带动影响下,湖北涌现了施江城、樊枫、张军等一大批以长江题材见长的优秀画家,他们不断创新,佳作不断。对年轻画家,周老也言传身教,乐于提携。在长江艺术季的“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中,百余件长江题材作品荟萃,周韶华为之欣慰不已,连声说“好”。“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我们要亲近长江,画好长江,展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周韶华表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