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长江嘱托”,焕新三江千湖

2024-11-09 13:00:11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雷巍巍胡弦 祝华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这是时隔6年,总书记亲临湖北再次提出“长江嘱托”。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宜昌长江岸边,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省份。水是湖北最大特点、最大省情,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是湖北的使命与政治责任。以水为纲,山水共治,统筹保护与发展,焕新荆楚三江千湖。荆楚水网,为国家水安全护航10月9日,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6号涵洞项目正全力推进建设,当前6号涵洞已掘进851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岳黎 摄)地处“长江之腰”,坐拥“三江”“千湖”和4231条河流,湖北在国家水网、大动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践行长江大保护要求,湖北充分发挥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作为国之重器的综合效益,持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相匹配的现代水网。11月7日,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龙潭溪,引江补汉工程取水口施工现场一片忙碌。“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把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成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水利工程,助力湖北建设安全韧性的现代水网。”江汉水网公司负责人说。据介绍,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调中线年调水规模将由95亿立方米提高至115亿立方米。这将进一步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在枣阳,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也在加速推进。这是湖北现代水网建设骨干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不协调问题。“总书记强调,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让我们倍感振奋,也深知责任重大。”湖北水发集团副总经理王满兴表示,将加快工程建设,补齐湖北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短板。建设“荆楚安澜”的现代水网,是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线的基础性工程。省水利厅厅长廖志伟表示,湖北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推进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建设,强化湖北水网在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作用,构建“三江千湖,北送东流”的湖北现代水网,并加快谋划布局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等重大项目。流域之治,保护就是发展远眺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悦 摄)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治荆楚必先治水。“只有做好流域的工作,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以水为切入点,湖北把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形式,出台《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锁定全省3个一级流域、16个二级流域,将安全管控的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清单,严控到每一条河流。过去6年,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持之以恒聚焦流域综合治理这一‘省之要事’,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提质和路径探索,推动更多小流域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构建小流域发展“一张图”,以水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及道路、村庄和城镇,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眼下,湖北已明确223条小流域省级治理清单,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按照清单,今年内,全省各县市将全面启动辖区内小流域治理,年底前至少有1条小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7年,小流域省级治理清单将基本完成。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也是核心水源地、纯调水区和水源涵养区。“为了一库净水,我们近年来拒绝了160多个环保不达标的投资项目,56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转产。”十堰市副市长高红民表示,十堰将复制推广茅塔河等试点经验,全域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全力守护好“首都水井”。十年禁渔,重构生态平衡11月7日,宜昌市点军区环保志愿者长江卷桥河口捡拾垃圾。当地党员干部与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环保志愿队,常年坚持清洁江滩,呵护长江岸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2021年1月1日零时,对母亲河长江是历史性的一刻: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行十年禁渔。湖北坐拥1061公里长江干线。高峰时,曾有16000多艘渔船。长江流域禁渔,三分之一以上任务在湖北。湖北在沿江10个省市率先启动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工作,率先探索禁渔网格化管理,设置“江段长”“岸线长”。“总书记强调,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让我们特别有底气。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扛牢政治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和普法宣传,确保禁捕工作‘管得住、顶得住、稳得住’。”仙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先军介绍,仙桃、天门、潜江三地开展常态化汉江值班巡查,保证汉江共管水域每日开展巡查执法。枝江拥有长江湖北段首支成规模成建制的县级护渔队。“我们将进一步增强群众保护意识,提升技防能力,规范垂钓行为,保护水生资源,确保长江十年禁渔从‘退得出’向‘稳得住’迈进。”枝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敬勇说。“不负总书记重托,我们将推进‘人防+物防+技防’,打造信息化平台,推行网格化管理,筑牢禁渔监管防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已主动对接赣、湘、皖、渝、陕、豫6省市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省际、市际、县际联合执法机制。长江武汉段管住所有排污口,确保万无一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通讯员 王彬彬 实习生 王学文11月7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的值班员冷光颖全神贯注,在一块电子大屏幕上监视着每个登记注册长江排污口的最新变化。“如果指标有变化,安装在排污口的摄像头和物联网芯片就会自动监测并发出警报,同时在电子地图上用红框框出重点标识。”冷光颖介绍。谁在排,排什么,排多少?对于长江生态修复攻坚战来说,只有把排污口查清楚,摸清污染来源,长江的水质改善才有希望。2019年初,武汉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式核查、无人机航测等三级排查,执法队员们走遍415公里岸线共锁定长江入河排污口1842个。最新数据显示,已完成治理1840个,每个排污口都有了“身份证”(独一无二的名称和编码),并建立电子台账和电子地图。对保留下来的排污口,武汉市逐一建立“户口”档案——在每个入河排污口旁边,竖立一块标识牌,上面记载有排污口名称、排污口编号、排放去向、监测因子以及监督电话等。有了“户口”,管理就顺畅了。只要扫码就能查看排污口的基本情况,还能了解监测数据和实时排放信息。这样既方便了执法管理,又扩大了社会监督。从高空俯瞰长江武汉段,水清岸美,6座跨江大桥尽收眼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明确方向,增添办法和信心。”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说,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牵头单位,下一步,将以深化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到含绿量和含金量的有机统一,确保一江碧水永续东流。“我们正在集中力量,攻破最后一批堡垒,实现监测、溯源、整治、管理等长江排口全程信息化管理。”张朝辉介绍,武汉将引进最先进的生态环境搜寻与监测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船巡航、水下机器人探查等科技手段,把现场溯源和重点溯源相结合,应急反应速度能够提升3倍,通过系统不仅可以迅速捕捉到沿线所有排口,还能快速研判出可能引发异常的原因,并迅速制定方案精准治理。11月8日,武汉市在现有基础上发布了“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口最新管理体系,依法落实企业、河湖长、主管部门三重排污口监管责任,确保万无一失。长江中游荆州石首接力奋斗,守护好麋鹿家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雷晓铃 熊铭秋末冬初,地处长江中游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群膘肥体壮的麋鹿在湖边戏水、觅食,几只憨态可掬的麋鹿宝宝时而嬉戏、时而奔跑,“哗”的一声惊起漫天飞鸟。“今年新添了498头鹿仔,创历史新高。”11月8日,保护区管理处科研人员杨涛说,截至目前,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野生麋鹿已从64头增加到3800多头,是全球最具规模与活力的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保护区位于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夹角处,这里洲滩纵横、水草丰茂,是麋鹿栖息的理想家园。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在草地上栖息、觅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麋鹿的命运沉浮折射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变迁。”杨涛说,麋鹿种群得以复壮,得益于近年来坚持系统保护、流域共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让我们备受鼓舞。”他介绍,经过保护和修复,保护区内高等植物由238种增加到320种,脊椎动物由90种增加到了35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到62种,黑鹳、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鸟类常年在保护区越冬。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眼下,在保护区内,一座拥有5个展厅、1800平方米展示面积的长江麋鹿馆正在抓紧建设,预计2025年1月1日前后可向游客开放。“届时将有部分麋鹿转移到实验区,游客可近距离观看。”杨涛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需要接力奋斗,希望通过直观展示,让更多人了解麋鹿及其背后的家国故事,认识到保护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守护好麋鹿家园。长江干支流矿山修复让废弃矿山披绿生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杨龙声 陈赛娥驾车向六柱垭景区爬升。车窗外,群山碧绿;山谷里,溪水潺潺。“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来自重庆的游客秦怡媛正在山顶运动场跑步,她住的小木屋,可以欣赏第二天的日出美景。六柱垭景区,位于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保康马桥镇黄龙观村昔日废弃矿区蝶变景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悦 通讯员陈泉霖、谢勇 摄)保康地处秦巴山脉,磷矿资源丰富,黄龙观村是远近闻名的磷矿村。磷矿开发给黄龙观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隐忧。“大小矿坑几十个,最深矿坑近百米。”黄龙观村党支部书记章祖良说。2019年4月,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启动。黄龙观村委托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编制了《六柱垭采空区矿山地址环境治理方案设计》,开始生态修复露天矿山。黄龙观村累计投入超过亿元,砌筑拦渣坝28000立方米,消除危岩体881万立方米,植树18万株,种草皮250余亩,曾经满目疮痍的六柱垭矿区蝶变为3A级景区,黄龙观村转型吃上了旅游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我们感到格外振奋,路子走对了,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章祖良说。矿山生态修复是长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到2025年底,我们力争完成全市所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让它们重新披绿生金。”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恽播介绍,目前,襄阳已与荆门联合启动汉江中游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详见11月9日湖北日报3版>>更多阅读>>“四链”融合!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