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医工壁垒 “湖北造”探索健康新路 茫茫太空迎来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

2024-10-21 09:00:04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蔓、龙华、通讯员杜巍巍、邹亚琴)“10、9、8……3、2、1,点火!”9月24日上午10时31分41秒,在山东海阳市东方航天港近海海面上,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传出,“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点火640秒后,火箭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茫茫太空中,迎来“湖北造”的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德仁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在发射现场动情握手。李德仁自豪地说:“这是了不起的壮举。中国人在遥感卫星服务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领域,做出了新的努力和尝试!”这颗卫星由武汉大学工科专家和武大人民医院医生共同打造,其使命是提升全球健康研究领域遥感监测能力,探测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子“水-土-气”等,量化健康相关变量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服务传染病溯源、地方性疾病分析、健康长寿因子监测等公共卫生、医学遥感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参与了这颗人民健康号卫星设计到发射的全程。他介绍,地球观测组织GEO发布《GEOSS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制定的九大社会服务(健康、灾害、森林、能源、水体、气候、农业、生态、海洋)中,目前独缺针对健康领域的专用遥感监测卫星,这在数据源头上限制了医学与遥感信息领域的进一步融合。2022年4月,武大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成立了全球首家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双方认为,遥感是用科学方法诊断地表特征,医学是用科学方法诊断器官和体表特征,二者密切相关,一定要打破壁垒,为人类健康探寻新路。“此颗卫星深度融合遥感观测、信息挖掘、医学诊断等,是医工融合创新成果。”龚健雅介绍,这颗卫星重约60千克,装备可见光高光谱相机等,具有成像幅宽大、光谱可编程等优点。虽然参与了8颗卫星的研制,人民健康号卫星总设计师王绍举依然感到这颗卫星的发射非同一般。由于是医工领域的跨界合作,研制团队基于医学信息和海量数据,缜密分析,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卫星相关参数,精心选择并精确标定了47个与健康相关的光谱谱段,设计了11种区域健康常用诊断模式。卫星于2022年8月启动研制,2023年10月24日通过出厂评审。李德仁院士说,遥感技术等在医学领域还大有可为。可将医生人眼升级为“火眼金睛”和“千里眼”,从而避免医生手术中对神经、血管的误伤,实现个体诊断和治疗更准确、高效,有望解决更多“卡脖子”的生命健康难题。万红慧表示,卫星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期科研团队会进一步完善卫星数据采集各项功能,同时探索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动机制,把数据挖掘好、整合好、运用好,争取更快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