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以来第45次高考(中国第一次高考是哪一年)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拉开序幕,全国共有约7万人走进了考场,高考制度就此确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52年。彼时,我国的文盲率达80%,党和政府在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有组织地开展识字比赛、实物教学等全民教育活动,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扫盲运动。
与此同时,针对专业人才教育,在全国所有高校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的全国首次统一高考,时间是8月15、16、17日进行,为期3天。随后的1953年、1954年,高考时间都定在8月份。
1955年至1965年这11年里,高考时间都是7月份,时间并不固定,如1955年至1957年这三年里,高考时间都是7月15日到17日,而1958年的高考时间则是7月18日至20日,1959年和1960年又变为7月20日至23日,1961年至1964年则是7月15日至17日,1965年的高考时间则又变为7月10日至12日。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恢复了高考,当年的高考时间是1977年年底。1978年高考则又重回7月,在7月20日至23日举行。1979年到2002年高考7月7日至9日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开始到2002年这20多年里,高考时间较为稳定地在7月7日至9日举行(其中,1983年高考例外,为7月15日至17日举行)。2003年高考从7月的7、8、9日,改到了6月7、8、9日进行。今年是时隔17年后,高考首次重回7月7日举行,主要原因在于受到疫情影响,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作出了改变,体现的则是“明知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古训。
盘点北大里的极客历史:数学零分的人成为清华校长。
数学考零分当校长清华;哭着写作文成了国学大师;他只有考老师才能当选院士,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离谱考试。而他在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独特的招生制度,造就了这些大师。
一、以下文字,尽量标点
100多英里的水从莱芜山谷的岩石峡谷中流出。草本植物种植在饶松柏、火面和孟雁,彼此相对,或倾斜挡住道路,或返回岩石。山川山谷都听起来高而落深,栗子怕有危险。破路太难,十几里不出谷。孤山峡谷有不同的山谷。清泉上有两个洞穴,两个供人走进的洞穴。高度超过九英尺。徐光45丈说,那是过去住在山里的人的工资。
饶、魏、杜、许这四个字,试着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二、作文题:
论五四以来青年的经验教训
这是民国1922年全国北大入学考试的全部语文试题。相比现在高考四页的试题,题量和难度都是惊人的。当时,北京大学在大约3万名考生中录取了1000名学生。现在随着高校扩招,虽然用千军万马来形容高考的激烈程度已经不合适了,但北大每年从各省几十万人中抽出几十人的成绩还是很抢眼的。
近日,中国综合性最强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再次敢为天下先,打破高考常规:第30任校长周其凤在上任一年后宣布,北大将从2010年起试行中学校长招生实名推荐制。对于校长推荐的学生实名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不不需要笔试,直接经过严格的面试。面试合格者可享受降分录取优惠政策。
然而,长期不满应试教育弊端的中国民众并没有在北大的这一尝试中表现出喜悦,他们的质疑和反对几乎变得铺天盖地。人们对首批推荐的90名学生产生了怀疑。北大要录取的是创意人才还是学生?
说到北大破格招生,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罗嘉伦和朱自清这两个名字。都是极客、党徒,却被北大大胆录用,成为学术泰斗。今天北大还有这样的气魄?
蔡元培,字鹤庆,号钟_、生于裴,原名、周。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国第一任首席教育官,1917-1927年任北大校长,革新北大,开启学术自由潮流;1920-1930年,蔡元培还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于1940年3月5日去世,享年72岁。
胡适,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作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1910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1917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格斯泰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于1962年在台湾省去世,享年72岁。
蔡元培和胡适支持的罗家伦
在里
这样的考生如果放在今天,连普通大学都很难考上。但当时招生办会长蔡元培明确表示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和胡的坚持下,这个除了写作几乎没有任何特长的考生,最终被北京大学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他就是罗嘉伦。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的支持下,罗家伦与同学、许创办新潮社,并出版月刊新潮。同年,他当选为北京市代表赴美学生社团,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罗家伦亲自起草白话文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成传单,提出外争国家政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他于每周评论年5月26日首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1920年,罗嘉伦毕业于北京大学。当时上海纺织业巨头穆藕初资助了5个奖学金赴美留学,罗嘉伦是其中一个获奖者。同年,罗嘉伦赴美,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所学习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罗嘉伦是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绍兴人,镇江人,柯桥人。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20年秋,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8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湾省,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席、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1969年12月2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72岁。
北京大学毕业八年后,罗家伦作为北伐少将,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嘉伦他的革命思想对清华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聘请了更多的名师,裁减合并院系,招收女生,修建更多的宿舍,裁减冗员,创建了与大学各个院系相联系的研究院,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
张充和,我可以我不懂数学题。
张充和,合肥第四张氏才女,张家四姐妹,数学也考了零分,却能考上北大。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7、8岁时开始学背诗和写诗。
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妹妹赵贺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时候,高考将于次年夏天举行的消息传出。她的亲戚朋友都劝她参加,她想不妨一试。当时高考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数学、英语四个领域。对于前两门,张充和充满信心,因为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她在父亲那里学过英语。一年在美国学校,一年在上海中学,所以她觉得掌握英语并不难。然而,她以前从未接触过数学,所以她不能我看不出研究证明问题和代数方程的意义,她也没有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1934年,成千上万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平。考试那天,家里准备了充电用的圆规和曲尺。我她说,我没用,因为我不会。我甚至不明白这个话题。
张充和数学零分,但语文、历史、地理、英语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得了满分。总分加起来,居然超过了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看查
当时北京一家报纸报道了此事,但说出生名张璇是有意使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毕业证都是假的,是她弟弟宗和拓的一个朋友出具的,是宁夏一所学校的校长。这样做,我恐怕我赢了。我不知道我的真名,这会让我的家人尴尬,我也不知道。我不想让北大知道她和赵贺是姐妹,所以我想到了沈从文。张充和的妹妹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妻子,而且沈从文与胡适有私交。如果胡适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放在今天,大概舆论会铺天盖地地反驳他徇私。
叶曼,一边哭一边写作文。
继罗嘉伦和张充和之后,又一个叫叶曼的女孩因为胡适考上了北大的赞赏。提起叶曼,很多大陆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70多年前,她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政经法科唯一的女生,是胡适非常看重的才女。她也是南推崇的弟子,是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是少有的融儒道佛为一体的国学大师之一。她在台湾省几乎家喻户晓。
1936年,叶曼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考试。其中,清华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学府。结果,叶曼没有在清华找不到他的名字录取名单。至于北大,她考上了预科生。
多年后,叶曼回忆起他的高考。那一年北大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你人生中最难过的事,或者是你喜欢的事,或者是你感动的事。当时,叶曼她的父亲去世了,她选择了最悲伤的事情。我我哭着写这篇文章。我我真的是用我的真情实感写的。
胡适看了这篇文章后大为赞赏。但因为其他评委一致认为这个候选人的其他科目实在太差,胡适只好让步:好吧,想办法让她来就行了。他想的是给叶曼一个缓刑犯的名字。这种做法终于成就了一代才女。
傅仙芝,化学考试满分
傅宪志,现任福州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图为傅宪志在实验室。
现代高考制度是在文革后最终形成的。在全国或部分地区统一命题、完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体制下,北大还是破例录取了部分学科的优秀学生。傅宪志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傅宪志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那口镇甲上村。他的父母是教师。从邵武一中毕业后,傅仙芝去了原李安堂公社秦天大队当知青。1976年11月调到大竹中学当老师,自学教学。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傅宪志参加高考,一举拿下物理98分,化学100分。按照当时的高考政策,他只能上师范院校,但在当时,他能在理科和化学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的很难得。他终于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了。
1991年,傅宪志获得博士学位,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作为访问学者,他去了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大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1997年,他拒绝绿卡,回到家乡,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光催化研究。如今,傅宪志领导的光催化研究院已成为中国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为国际光催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罗嘉伦、叶曼、张充和、傅宪植这样被破格录取的学生,一直被认为是北大的现实化身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一段佳话。今年第一批90名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名单公布后,有教育界专家和北大教授表示:除了拔尖的学习专家、学生干部甚至传闻中的校花,北大几乎没有真正的偏科或怪胎,很难招到他们想要的学生。甚至因为一开始定位不清,再加上后来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们已经是骑虎难下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