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裁应届生(2019盘点|2020年)

2024-01-27 13:30:30

编者按

2020年在寒冬中正缓步走来。在经历了去年补贴退坡、市场负增长后,今年市场向何处去正在成为最大的猜想。即日起,第一电动网推出2019年终盘点和2020年初展望系列,意在通过一系列关键词的梳理,对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系统性回眸和前瞻。

2019年深冬的某一天,中国某著名车企内,员工在办公室开始了日常吐槽,这一次的话题是公司的班车和停车场竟然都开始收费了。

“现在的车企都开始裁员了,我们不裁员,收点班车费怎么了,要什么自行车啊?!”不巧,这本是加深办公室友谊的时刻,不仅被老板参与了进来,还留下了这么一句颇具深意的话。

的确,回顾2019年的汽车行业,“裁员”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只不过,过去一年的裁员主要发生在以BBA为首的全球顶级巨无霸车企中。

在2020年,它会在中国车企内部大规模上演吗?

裁员大潮来袭,全球巨头车企几无幸免

如果说世界汽车看欧洲,那么德国一定是欧洲汽车世界的中心。坐拥大众集团和BBA三强的德国,在此次裁员风波中,自然起着“表率”作用。

2019年3月,德国大众就率先宣布将裁减10%的管理人员,并且将在2023年前以退休的方式裁员7000名员工。

进入下半年,随着全球汽车市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BBA三强也不得不进行裁员瘦身。先是9月份,宝马集团宣布将在2022年之前裁员5000-6000人;12月份,戴姆勒和奥迪也步其后尘,均表示将进行大幅裁员,且人数均接近万名。

虽然具体裁员名单并未公布,但从目前已知的信息不难看出,“高层”是德国企业这一轮裁员中的重灾区,无论是大众还是奥迪都已经确认将精简公司的管理团队。而这也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在这长期渐进的裁员计划中,欧洲车企大多选择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相比于略显谨慎的欧洲,美国车企则体现出了更为直接的一面。作为新兴造车公司的代表,特斯拉对于市场的敏感度总是更高一些。2018年6月,马斯克便宣布针对其美国公司裁员9%。而仅仅7个月后,特斯拉便开启了第二轮大裁员,裁员人数达3000人,占员工总数的7%。

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漫长的缓冲期,特斯拉快刀斩乱麻地完成了两次瘦身。

激进裁员的不止有15岁的特斯拉,拥有111年历史的通用汽车也是如此。2018年11月,通用汽车宣布计划裁员14000人,并关闭全球7加工厂,其中包括北美的5家和另外地区的2家。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2月6日之前,通用就已完成4000名员工的裁员,而截至3月份,这个数字就已经增长到了8000人。

同样已过百岁的福特汽车,在裁员方面也异常果断。2019年5月,福特宣布将裁员全球范围内的7000个员工,其中包括2300个美国员工。对于这7000名员工,福特给出的最后期限是9月前。随后,6月,福特再次宣布将裁员欧洲地区的12000个员工,主要涉及小时工。而这一次它留给了这万名员工一年多的时间,裁员将于2020年底之前完成。

7个月,裁员近两万名员工,如此高效率的工作速度,这很美国。

不同于德国的谨慎与美国的迅速,日本车企的裁员方式更加“有的放矢”。2019年以来,日产共宣布了4次裁员计划,分别为1月,5月的两次和7月,人数为700人、600人、4800人和12500人,针对的地区则为美国、西班牙和全球。而从裁员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日产想甩掉的均为利用力较低的海外工厂,例如位于美国的密西西比工厂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工厂。

同样的,本田在2019年5月宣布,将裁员3500人,主要针对的也是其位于英国的工厂。

在经济的寒冬中,哪里不行裁哪里是日本企业奉行的原则。

裁员浪潮登陆中国,尾部自主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是重灾区

既然是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的时代,当裁员大潮已经席卷全球车企之时,中国车企能够幸免吗?

在2019年,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中国车市似乎真的成为了一块仅存的高地。迄今为止,除了扩张过度的蔚来宣布要将其全球近10000名员工裁撤至7800人外,还没有企业透露出大幅裁员的迹象。

但2020年会怎样?针对这个问题,第一电动网访问了几位国内车企的相关负责人。

比亚迪汽车总经理助理杜国忠表示:“不会裁员,但会有正常的竞争考核机制,优胜劣汰。每个企业单位都有KPI考核。”虽然受补贴退坡的影响,比亚迪在2019年下半年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无论是携手丰田,还是接连向市场推出新车,都显示出比亚迪的内部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广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肖勇对于2020年更是充满信心,“我们今年计划增长50%以上,所以还会增加人员。”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广汽旗下目前虽然只有Aion?S、Aion?LX和传祺GE3三款车型,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累计销量却实现连续5个月的逆势增长。这样堪称一枝独秀的成绩确实为其今年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与信心。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裁员肯定是会影响中国企业的,从销量和盈利数据上来看,只有个别中国企业微好于合资企业,绝大部分还是较差的,所以这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某大型车企的一位高管对第一电动分析道,“但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它也有它的一些特点。我们国内的几大国有企业,除了搞自主品牌之外,还有自身的合资品牌在给它输血。虽然已经进入后合资时代,但是它们家里应该还有余粮,所以可能会谨慎地采取裁员的措施吧。”同时,国企还肩负着特殊属性,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其中的首要就是稳就业。

在这股浪潮中,国企尚能扛住,但民营自主品牌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民营自主品牌可能会采取类似的措施,但是我不认为这个措施纯粹就是为了裁员。可能也是借着这个机会给自己瘦身,找准自身的方向和定位,把整个团队做一个调整。”该资深人士表示,“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个休整期。”

“所以就是要看裁员如何应用吧,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活下去而裁员,我认为可能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但如果为了使自己调整一下,能够状态更佳,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也持类似观点,他还进一步作出了这样的分析:“从大盘来看,2018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是2808.1万,2019年的数据过几天会出来,大概会在2600万左右。这么算下来,仅2019年,至少中国汽车市场至少有200万过剩的产能。那么,相应过剩的人员会不会在2020年被裁掉呢?据目前行情,2020年,中国汽车的总体销量如能跟2019年持平,就算不错了。”

不过,他认为裁员很难普遍发生,因为各车企发展情况都不一样。在头部的国有车企和头部民营车企,裁员很难发生。但在尾部的民营车企,如众泰、猎豹、海马等,裁员很可能会大规模发生。而在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中,裁员也都是大概率事件。

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

正如他所言,这场席卷全球的裁员不仅是不得已的,更是不可抗的。在经济下行和电气化大潮的双重压力下,车企一方面不得不大力裁员以控制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加快自身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

众所周知,汽车的电气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现实。

不妨先来看一组政策时间点。

2018年,希腊起草国家能源和气候方案,计划2030年希腊电动车比例达10%;

2050年,欧盟政府计划实现净零排放,而拥有众多欧洲汽车品牌工厂的丹麦,希望这个时间可以提前至2040年;

2019年11月15日,哥伦比亚政府发布法令规定,进口电动车关税税率降至0%,并取消进口配额限制,进口纯天然气动力车辆关税税率降至5%;

2019年11月底,斯洛伐克经济部正式公布,自12月17日起,斯洛伐克居民、企业、公共单位购买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时,均可向政府申请购车补贴。按照规定,补贴价格不得超过5万欧元,其中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上限分别为8000欧元和5000欧元;

除上述新生政策外,德国政府本定于2020年底结束的补贴政策,计划将延长至2025年底。政策规定,售价4万欧元以下的电动汽车补贴将提高50%,而售价低于6.5万欧元的则将提高25%,补贴数额由政府和车企各承担50%。

甚至连我们的非洲兄弟——坦桑尼亚,为了环境的优化,都开始对进口老旧二手车进行控制,由此足以看出,在环境的压力下,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

而经历了裁员,甩掉包袱后的特斯拉正以传统车企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快地发展着。2019年,特斯拉不仅以全球上半年销量15.8万辆的成绩,一举超过保时捷,更以近80.8万辆的销量反超比亚迪,成功登顶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

或许也正因为它的苦尽甘来,才使老牌车企们看到了来自新能源汽车背后更大的诱惑。因此,向着电动化转型,几乎是所有车企都绕不开的选择。而“腾笼换鸟”只是这场转型中动静最大的一步而已。

事实上,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浪潮中,留给这些老牌强者的市场还有很大。毕竟,除了特斯拉以外,现已布局电动产品的企业并没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例如,已经确定即将停产的宝马i3和i8,在2018年的总销量仅仅为5100辆。而即使是5100辆的年销量,同样也值得骄傲,毕竟比起外界都知道的宝马i3,很多车型甚至还处在消费者的盲区。

于是,为了能够提早占领市场,各个车企都纷纷宣布了电动汽车时间表。

通用汽车宣布,2023年前,将在全球推出20余款纯电动车型。其中中国作为重要市场,2020年前通用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汽车,2023年,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款;而到2025年,别克、雪弗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旗下的绝大多数车型在中国都将实现电气化。

大众集团也表示,将在2025年前推出80余款全新电动车型,其中包括50款纯电动车型及3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截至2030年,大众旗下的300余款车型均将推出至少一款电动车型。

2025年似乎是各个车企电动计划中的重要时间点。不仅是通用和大众集团,BBA也是不约而同相得将赛场相约在5年后。

奔驰表示2025年前将会推出10款EQ家族纯电动新车,且届时纯电动新车将会占品牌总销售的15%-25%;宝马方面则计划,到2025年将新增新能源车型25款,包括12款纯电动汽车,覆盖旗下所有品牌车型,同样预计销售占比将达到15%-25%;相比之下,奥迪的进程则更加迅速,到2025年,公司计划将推出30款电动车型,占总销量的40%。

而此前一直并未发力的丰田汽车也默契地将时间节点确定在了2025年。据丰田方公布的信息,公司将于2020年开始在中国引入纯电动车型,截至2025年,丰田将会在中国市场出售10款以上的纯电动产品,并实现全球电动化车型年销量550万辆。

从这一各个数字中不难猜想,或许2025年的中国,才是电动汽车赛道的开始。

之所以选在2025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认为,“5年期更靠谱”。他分析,“由于车市连续两年出现销量下滑,明年很可能继续下滑,因此到2025年这5年的时间,中国车市有可能由下滑转为过度,实现正增长。届时中国车市将进入平稳状态。”

2025同时也是很多车企在中国猛烈发力的一年,对于强大对手的涌入,苏晖认为届时中国车市的调整是巨大的,有可能会超过我们的预期。“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能源车企合资股比还要进一步放开,影响较大,对于中国车企来说需要一个缓冲期。”

同时他也预测,2025年时,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可能将达到800~1000万辆,市场也会更加活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浪潮原型老师怎么样了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声称被陆续裁掉,在一个由北森校招生组成的维权群中,这些年轻人每日叫苦连连。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1

 近期,毁约校招生事件不断被曝出,引发了网络热议。继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哈啰单车相继被曝出毁约校招生后,被誉为HR SaaS第一股的北森云计算,也被曝出大规模毁约校招生。

 5月26日消息,近期有大量网友在社交平台脉脉上反映,自己作为22届应届生被毁约,只拿到3000元违约金。

 另外,有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校招群中,22届23届全都禁言。

 据网友爆料,北森几乎1/3的应届生都被解约。被裁的前一个工作日,老板在会上上,还信誓旦旦的说公司这么多,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有他们的家庭,裁员永远是面对危机时下策,结果紧接着就接到了应届生的裁员通知电话,而更搞笑的是为了防止掀起风波,22、23届的校招群全员被禁言了。

 有一位贵州大学的应届生表示,自己在21年十月份拿到北森offer成都研发后端岗位,被这家公司还不错的月薪以及宣称的965不加班文化所吸引,因此拒了好几个iava开发的offer选择北森。结果5月23日HR打电话说,公司周转不善决定与本人违约三方。后面了解到22届应届生被北森毁三方的不在少数,并且直到今天还在陆续增加,五月底毁约三方等于毁人前途。

 该学生还透露,这并不是北森第一次毁约,2020年早就听说北森有过大规模毁应届三方的前科,没想到才没过一两年又来了。

 资料显示,北森是一家HR SaaS企业,2002年创立,并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仅仅两年后,就选择了摘牌退市。

 退市后,2018年10月北森宣布完成了1亿美金的E轮融资。随后,北森计划再次向港交所发动冲击。

 2022年1月10日,北森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上市后,北森也被称为本土HR SaaS第一股。

 据了解,北森背后的投资方阵容强大,最大机构投资人为经纬创投,拥有超过20%股份,此外还有红杉中国、中金公司、深创投、高盛、富达国际、软银愿景基金、春华资本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上市前,北森曾于去年7月宣布完成2.6亿美元的F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高盛、春华资本、富达国际联合投资。

 尽管北森似乎备受投资人的青睐,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北森的亏损一直没停止过。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2020年及2021年3月31日止财年,北森的营收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和5.5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9亿元、12.7亿元、9.4亿元。另外,从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北森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达到8.2亿元。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2

 今年年初冲刺港交所HR SaaS第一股的北森云计算有限公司(简称:北森),正遭遇着新一轮的舆论危机——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声称被陆续裁掉,在一个由北森校招生组成的维权群中,这些年轻人每日叫苦连连。

  据悉,此次裁员细节主要包括:

 1、被毁约应届生数量达到百人,被毁约的2022年应届生比例接近30%,其中主要以应届生为主,被裁人员学历中包含硕士学历。

 2、在毁约赔偿上,本科生毁约赔偿3000元,硕士生赔偿6000元,目前一些人员已经收到北森打款。但是由于被毁约失去应届生光环,许多人再找工作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3、北森仍在继续招聘2023届应届生,这一行为被毁约人员认为是“白嫖”应届生劳动力,是公司不负责任的'表现。

 目前北森官方对外回应,却否认了上述说法。北森方面称,“在校招生任用方面的极端言论,与实际情况相悖,北森已经尽最大限度保障并提高校招生计划编制。”

  “禁言是为了防止交流,便于裁员”

 此次北森毁约应届生从4月份便有端倪,最终大面积裁员从5月23日启动。在脉脉平台上,北森事件已引起一波波浪潮。

 在新浪科技进入的一个由北森被裁应届生和少数在职人员组成的维权群里,群成员数量近80人,活跃人数近60人,大家都在分享着自己被裁及之后找工作的痛苦经历。

 “仅我知道的就有6位硕士被裁,目前一些被裁人员的企业微信还没被销除,总体毁约的应届生在100人左右。”有应届生发起了一次毁约调查,根据结论,北森应届生毁约比例接近30%。

 “北森2022年官方校招群人数超过400人,目前该社群已经全体禁言,禁言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大家相互交流便于裁员。”

 “现在找工作只能走社招,赶上各大企业都在裁员,少了应届生的光环,想再去找工作太难了。”有被裁人员称,最近几天投了好几个简历,但是收到面试邀请的概率很小,招聘网站上许多消息发出去后,“至今仍显示HR未读”。

 更令被毁约应届生难以接受的是,目前北森还在大量的招聘2023年应届生。在一个名为2023届北森云计算校招2的群内,成员数量已达173人。

 “感觉这公司的思路就是招一批应届生进来,低价白嫖半年劳动力,然后赔偿3000元毁约金,再继续去伤害下一届应届生”,这批被裁员的应届生们质疑道。

  近三年来亏损在不断扩大

 资料显示,北森是一家HR SaaS企业,成立于2002年,此前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两年后便摘牌退市。随后又在2022年1月1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上市后,北森也将被称为本土HR SaaS第一股。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北森的亏损一直没停止过。截至2019、2020年及2021年3月31日止财年,北森的营收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和5.5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9亿元、12.7亿元、9.4亿元。另外,从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北森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达到8.2亿元。

 因为疫情、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22年的市场环境爆冷。很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陆续出现了优化/裁员的措施。

 由于应届生培养成本高,没有办法加入公司立即开始上手干活。同时裁员成本低,于是在行业预冷的情况下,首先成为了被裁撤的对象。

 此前,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理想、小鹏等也先后曝出毁约校招生情况。对于此次北森毁约应届生并引发外界轰动,某企业CEO发言表示,“做HR服务的最后却被HR栽了品牌,这也说明了当前的独角兽有多少困难,北森的招股书亏损厉害,此时决定裁员并不奇怪,只是如果这个事情处理得更完美一点,不至于变成公众事件。”

 “比如多给一点赔偿安慰,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毁了很多年轻人走上社会的第一个信任,这个确实很糟糕。”该CEO表示。他建议被毁约应届生道,“企业毁约需缴纳违约金,如因毁约导致延毕等情况学生保留证据提出维权,也可以到公开领域曝光信息,给予企业压力。”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3

 近期有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脉脉上反映,作为22届应届生在被北森云计算毁约,违约金只有三千。记者就此询问北森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据了解,北森云计算为一体化HR SaaS及人才管理平台,成立于2002年,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在两年后便摘牌退市。记者发现,就在去年5月,北森宣布完成2.6亿美元规模F轮融资。而该公司也于今年1月1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大量应届生称被北森毁约,官方回复发帖人称其为极端言论

 有用户在该平台上实名声明称:"22届应届生被北森毁约了,就刚刚打的电话,这都五月底了现在告诉我没工作了,怎么不七月通知啊。"这一发言也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及百余条转发,有不少点赞称符合事实。

 随后,北森云计算官方账号回复称,"该帖文及评论信息不实,尤其是对于解约缘由及比例、北森在校招生任用等方面的极端言论,均与实际情况相悖。"

 这一回复引发不少用户在平台发帖表示不满。

 据媒体报道,此次被北森毁约应届生数量达到百人,被毁约的2022年应届生比例接近30%,其中主要以应届生为主,被裁人员学历中包含硕士学历。在毁约赔偿上,本科生毁约赔偿3000元,硕士生赔偿6000元,目前一些人员已经收到北森打款。

 近期,应届生被毁约一事频引关注,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中国联通等公司相继被曝出毁约校招生。其中,中国联通广东省河源分公司被曝出应届生因毕业年龄超24岁被解约,此后河源联通表示,已与同学进行沟通并消除误解,将依法履行就业协议,相关同学可按协议约定如期办理入职手续。

  北森谋求港交所上市,近三年处于亏损状态

 北森在2022年1月1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如果能成功上市,将会是本土HR SaaS第一股。

 北森的收入主要来源于HCM解决方案向客户收取的订阅费。从财报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2020年、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财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过去六个月,北森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5.56亿元和3.13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3月31日止财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亿、12.67亿、9.4亿和8.2亿元人民币。不过,排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导致的亏损,北森控股经调整后的亏损收窄为1.69亿元、2.42亿元、1.08亿元和0.83亿元人民币。

 招股书指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升级一体化云端HCM解决方案;持续改善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投资于销售和营销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在客户成功和服务方面的能力;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浪潮》原型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法西斯主义的生成,自己当了一次独裁者。

《浪潮》这部**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的那个老师和最后开枪自杀的那个学生都有原型人物。这个**更像是纪录片,记录一个老师出于一种儒士情怀,带着自己的学生做一些改变现状打破现状的事情,渐渐的又几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团队一个队伍。学生也在这种行动和氛围中被鼓舞,界限也在慢慢被打破,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悲剧的事情。

《死亡诗社》更像一个乌托邦的故事。如果两个**的故事拿来比较真实性和操作性,我觉得《浪潮》看起来要可信度要高得多,我完全相信《浪潮》的真实发生以及里面的表演,但是《诗社》我感觉上更像一碗味道鲜美的鸡汤。

**评价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两篇**的人物结构都是老师跟学生。我也从小很听老师的话,很以为老师说的都他妈是对的。但剧中的老师可跟我小时候的老师不一样,我的老师会告诉我每天要写一篇日记,暑假作业要全部做完作业没交没做完就罚钱,火车刹车要从几十里外就开始刹车不然停不下来。

这两个老师都非常的有情怀,让我想起的是古代文人的儒士精神,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学生变成更好的人。这样的人人群中可不多,因为典型,所以被拍成**。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