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岩:如何理解与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

2024-10-15 18:00:31
李红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从新的文化使命出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深厚意蕴。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穿在我们党的全部历史过程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起点,贯穿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建设并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分阶段进行建设,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从革命史、现代化史的角度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丰富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同时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大业,提出“第一个结合”,为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支持,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支持。在民主革命进程中,我们创立了先进的左翼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具有文化形态价值和意义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即与“第一个结合”相适应的阶段。此后,我们步入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这两个阶段可知,要想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具有新的更高的理论自觉,出现新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第二个结合”。没有“第一个结合”,就不具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没有“第二个结合”,就无法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之时,中华文明将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座。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较之古代文明,将更加雄浑壮阔并富于时代精神、向着未来无限演进。 (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代”的理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代文明,是与古代文明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古代文明,又被称为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或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全球史的视野看,中华文明往往与地中海文明相对应,二者共同构成了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虽然“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等于能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觉建设起来,还需要有一个合格的主体自觉、自为地建设。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此重任。之所以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是近代文明或当代文明,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其与古代文明的形态传承与区隔,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与政体的标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段重要论述表明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关系,表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古代文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明标识。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应“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密切关系,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阶段的文化形态。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建设完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光明前景。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概念一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深厚物质基础。 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形式为依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路径,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基础,以“两个结合”为动力,尤其是以“第二个结合”为直接动力的文明形态。 三、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多维思考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替,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是形态的传承与区隔的关系。我们绝对不能理解成,一旦有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抛弃古代文明,二者不是断裂性的区隔关系,而是包容性的、蕴含性的区隔关系。 (二)文明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与依托,国家政权与文明形态不能够割裂,一旦割裂往往就政息人亡。关于文明与国家的关系,一部部文明史已经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古希腊文明与城邦制结合在一起;西周青铜文明与当时的封建制度结合在一起。总之,文明与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历史上许多文明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消亡而消亡。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要与我国的国家政权和国体紧密结合,相互适应,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概念上的强亲缘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已经被创造出的文明的新的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段话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二者又共同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些重要提法、重大命题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又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从主体性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全球文明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合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的文化使命自然涵盖在内。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中国的时代主题、实践主题,也是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表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扎实推进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具有重大历史理论内核的理论范畴,但三者的“时态”不一样。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尚在建设当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二者的共同基础,并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后,继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动力。 (五)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标志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阶段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文明。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彰显出的文化形态。 (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目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题、理论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并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美丽的中国篇章,今天我们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开辟新境界上。 (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极其牢固、极其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主体性建设,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鲜明地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词,体现党的历史的贯通性,也体现阶段性。随着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蓝图不断推进与展开,已经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吸纳从古至今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更加鲜明而强固的主体性,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特性”与“文化主体性”“旺盛生命力”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八)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其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古今中西之争”,这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命题。 总之,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已经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