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旅行(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2024-01-26 02:57:13

突然间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大家的讨论永远只能当捧哏的,当大家停下来,听你说话时,总会把天聊死;你很想融入到圈子中去,努力了半天,委屈求全了半天,发现还是一个边缘人,还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总会思考为什么自己是孑然一人,微博,知乎告诉你答案说,圈子不同,不要硬往里面融,不要让自己不快乐,你总会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我等了20多年了,我的那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在哪里呢?

躺在宿舍的床上我时常在想是不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我才几乎没有朋友,没有一个所谓的圈子。我辗转反侧之后发现是的,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和别人相处,和别人的想法就是不同,就是很难get到同一个点,思考的东西就是不同,就是很难产生共鸣。我也想过改变,就迎合别人,只是为了和别人做所谓的朋友,但是,最后,我发现我错了,我们不是朋友,只是交集变多了,和我心中所理解的朋友相距甚远。

今年我自己去了一趟天津。既是旅行也算是考察吧,考察的是家里面要建的蔬菜大棚。前两天都是在旅游,到处闲逛,玩一玩。我去了津门故里,向天后宫的诸神祈祷富足快乐;也去了弘一法师的故居,感受长亭外,古道边的超凡洒脱;也看看了梁启超的旧宅,回忆了回忆清末民初的那段往事;也到瓷房子凑了凑热闹,看了看不一样的风景;最后到天津之眼,看了看天津卫夜晚的绚烂。一趟下来,其实并没有很开心,一路走来看着三三两两的人群,都是结伴而行,只有我一人匆匆过客,碰到感慨之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禁心中掠过一丝悲凉。但是,当我考察完,就不在这么想了。

第三天,我去大邱庄考察蔬菜大棚。大邱庄在郊区,挺远的,我早上起的也挺晚的,所以到大邱庄也就到了中午。我在大邱庄吃的午饭,是一家东北菜馆,老板很热情,给的量很足。我吃饭的时候就在想如何和做大棚的厂家谈价格,我要尽量说要的多一些,把价格压的低一些。我思来想去在想我的话术,如何才能得体,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出远门来谈生意,心里还是很没有底的。吃完饭后,我想饭店老板打听大棚厂的事情,老板很热情,说这个大邱庄弄这个的特别多,你多走几家看看吧,同时出门外给我指了个方向,说这个地方最集中。我刚刚出门,走了没有几步,又折了回去了,问老板有没有公交车到那些厂家,老板摆了摆手,没有,这地方太偏了,没有,只能打车。我谢过了老板,来到一个路口,看到有个出租车停在路边,我上去敲了敲玻璃,师傅走不走。去哪儿?某某大棚厂,大概多少钱。10快。我从手机搜了一下,大概2.4公里,心想差不多,就走吧。车上,司机问我是不是买大棚,我说是,他说咋不让厂家来接你,我说先考察考察,他说他认识一个厂子,也是搞这个的,可以带我过去,我没有答应,见状,他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我心想,是个伢子(就是搞销售,领着顾客到个个厂家,在哪个厂家成了,和那个厂家要提成)。开车的时候,司机走错了路,他说他弄错厂子了,我也没有在意,毕竟也不是打表,价钱也说好了,我也不多花钱,错就错了,我也不是特别着急。结果,在正轨上没有走多久,还不到一公里吧,就停车让我价加钱,说十块不行,得二十,这还不算绕路的。我当时就急了,说好的10快,理论一番无济于事,看着来来往往的大车,心里也有些慌了,最后,我认怂了,留下10快钱,怂怂的离去。

一人走在尘烟滚滚的路上,内心不是一个人的悲凉无助,而是恨自己当时的软弱无能。

走着走着看到一家大棚厂,进去考察考察。正好碰到他们的老板,说明来意后,他让手下的一名员工去做报价,我俩在一间办公室里攀谈。我用我在吃饭时想好的话术,去夸大其词,尽量的想压低价格,大棚厂老板丝毫不理会我的所谓的"要建100个大棚的大生意",只是和我唠唠家常。不一会儿,报价单出来了,要22000多,比我爸事先在网上谈的高了8000,我还在坚持我的100个大棚,但是老板一句话,说中了要害,你现在只要一个就是这个价格,我眼看事情败露,我心虚的说,最低多少,怎么也得少点吧,这么远的来了。最低20000。好吧,我在看看别家吧。好,你先看看。

走出厂子,心里也是五味杂陈,自己的话术,是那么不堪一击,我现在怀疑,当我进入办公室的那一刻,那位老板就已经将我看穿。

继续下一家,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大车,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如此弱小。

累了,休息时,像老爸汇报情况,老听了之后,说,嗯,知道了,你别转了,你再去别的厂家,价格也差不多是这样,你去我网上谈好的那家看看吧,把合同签了,顺便看看他们的厂房是不是真的,我把他们的地址给你发过去。好,但是,太远了,能不能让他们接我来啊。行,我把电话给你发过去,但是,你别在别的厂子门口啊,那样不好。嗯嗯,知道了。

我又走回到我刚刚来到大邱庄的那个公交站牌那里,联系网上那个厂家。之后就比较顺利,看厂,签合同,打定金,最后厂家将我送到公交车上。

事情其实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复杂,但是真真切切的感触很深。朋友也好,父母也罢都不会一直陪着你,路还是要靠自己走的。人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所有的人都不过是过客,他们可能会给你帮助,但是也可能会坑你。唯有让自己变强才能将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将这次旅行过的快乐。

周国平: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一个人的旅行,试过短距离的周边旅行,没多大的感觉,可能是距离近的原因吧,自己一个人出去走走逛逛,看看周围的山和海,那种感觉也很奇妙,就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尤其是当你一个人站在海边,聆听海的声音声音,那一刻的感觉你可能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只觉得这一刻你是属于你自己的。

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实,一个人旅行并没有什么,相反单人的旅行可以让我去重新认识自己,包括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旅途中你会见到百态人生,所有路过你世界的人,尽管可能只有匆匆一面,也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者很大的触动。

记得我的一个好朋友,她也是一个人出去旅行,而且是长途旅行,一个人去西藏,一个人去北京,一个人去纳木错等。旅途回来的时候,我发现她整个人都变了,整个人心态调整的很好,她跟我讲她旅途中的故事,听着她侃侃而谈下,我也感觉被她所讲的所见所闻治愈到,想着以后自己也要试一次。她说,这一旅途中,并不孤单,因为遇到了很多同样只身去旅行的人,那些人都有趣、有见识,见多了各形色的人,以及触达到他们的想法,会觉得人生就应该让自己活得更豁达一些,人的这一生匆匆而过,把自己哄开心就好。

一个人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真正的旅行,其实很少有结伴同行的。因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思路和喜好也是不同的,时间长了难免产生矛盾。一个人天马行空,自由自在,随时可以改变行程。旅行是自己一个人的感悟。在旅行当中随时可以认识新朋友,但未必同行。以自我为例,感觉一个人的旅行即自由又惬意。

而且一个人旅行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极强的适应应变能力,事前做好尽可能细致的攻略,随时跟重要的人报备行踪,随身携带些日常防护药品。

没有朋友,一个人旅行的感受是随当时你的心境起伏决定,我不会总纠结为什么没朋友这个点,而是接受没有朋友的现状,试着去交往新朋友或者就享受这独行侠的乐趣。

在这个世界上

有的人喜欢热闹

有的人喜欢孤独

热闹的人空虚着

孤独的人寂寞着

但却有这么一个人

在孤独中日渐丰盈

他就是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周国平

1

"我不就身体弱一点,内向一点,就该挨欺负?"

来自内心的质疑刚刚冒出头,就被一声门响砸了回去,周国平又一次被男同学锁到了门外,他也记不清这究竟是第几次了。

他的东西还经常被藏起来,好不容易找到时,男生们会突然一哄而上,东西被重新抢走不说,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被打一顿。

少年时,哪个人但凡有点“与众不同”,他总会容易受到同学的 “特殊关照”。而周国平的“不同”,就在于性格和身体。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虹口区的一个普通人家,生活比较窘困,父母老实本分。特别是母亲,生性安静,每日勤勉无息地做着家务。周国平大概是遗传了母亲,所以他性格天生内向。

周国平幼年时,母亲因为患有严重贫血症,经常在他眼前突然晕倒,他时时活在失去母亲的恐惧里,因此小小年纪便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给周国平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小学时,周国平常常失眠,到了初中甚至经常出现恐怖的幻觉,周国平那时的脑海里都是悲观的思想,被空虚和恐惧填满,

他很抓狂,但更多的是无助。因为母亲身体更不好,没有人有精力去关注到他的精神状态,他那脆弱的自尊,一直都没得到渴望的安抚。

这样的成长经历,

让周国平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三个标签:

敏感,脆弱,清高。

周国平觉得,

缺乏伙伴、缺少关爱、缺失沟通, 大概就是孤独最大的特点。

他的人生自孤独而起,未来的很长时间,他都很难摆脱这两个字。

2

孤独的人总是喜欢独自去舔舐伤口,

要么变得越来越封闭,

要么在自我疗愈中逐渐强大。

周国平是后者。

在学校总是被欺负的他,每次去参加同学活动,都像是奔赴刑场,而被捉弄以后,周国平都会生生把眼泪憋回去,他是绝对不会哭哭啼啼去和家长老师告状的。 他说,“凌辱长志气。”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你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家庭环境,那么靠自己大概是剩下的唯一一条路。

那时,周国平经常对自己说:“我肯定能比你们强,我跟你们才不一样!”

这股志气,成了他发奋学习的主要动力。从此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虽说这种路数有点野,让他成长的跌跌撞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段时期帮助了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3

但读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想的空虚,人总要有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即便是孤僻内向的周国平,同样拥有强烈倾诉的欲望。

于是周国平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对抗孤独的方式

——记日记。

高一下学期开始,他天天写日记,父亲带他出去做客了,写;吃什么好吃的了,写;有什么快乐的事,写。

这一写不要紧,一下子就写了整整八年。

周国平觉得,就是这种孩子气的日记中,却隐藏着一切写作的基本动机,那就是“ 用文字留住生活中的快乐, 不让它们消逝得无影无踪。 ”

周国平把自己的许多时间都献给了写日记,他对它倾诉,和它谈心,把它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在日记里,没有人会嘲笑他,没有人会欺负他,里面有的都是自己转瞬即逝的快乐。

周国平后来《岁月与性情》这本书中说起这段往事,他写到,“写日记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人对话,这个人可以给你分析、开导,甚至劝慰。我从写日记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了一个内心生活的空间,一种与一个更高的自我对话的习惯。”

这种习惯,为孤独的周国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

4

人生一旦遇到转折点, 其实不是世界变了, 而是自己变了。

周国平的童年和少年一直都是孤僻寂寞的,虽然他找到了读书和写日记这样排遣的方式,但说到底,疯狂读书和疯狂写作,不过都是一种逃避。

直到进入北大,他才突然发现,生命的解读,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1962年,周国平如愿考入了北大哲学系,他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精神相通的人,这个人就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

郭世英和他一样,有种既不愿盲从,也不愿自欺欺人的真性情,后来,两个性情相近的人很快成为了好友。

当时北大给予他的是教条的课程和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但找到好友的周国平,内心得到了高度的充实,他和郭世英经常一起聊天,一起读书,一起在“X诗社”作诗,他们畅谈学问,无所顾忌地探讨自由、真理和信仰,他们追逐正统体系以外创作和思想探索,即便很多想法在其他人看来是离经叛道,他们却乐此不疲。

这种充实,让周国平逐渐感悟到,这个世界所有外在的都是表象,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求取知识,

更在于内心的充实,

只有内心充实了,

才能抵抗外界所有的艰难困苦。 ”

四年北大生活,教会他的恰恰不是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充实自我、追求自由、坚持信仰的精神所向。

至此,周国平不再害怕孤独,他终于给自己匮乏的人生,找到一种深刻的注解。

那就是 保持独立思考和内心自由, 比做一个学问家更有意义。

而这,为他后面的人生路增加了无尽的勇气。

5

1968年的一个漆黑的雨夜,周国平踩着泥水抵达了洞庭湖农场,他的再教育生活开始了。

农场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个孤岛让享受过充实的周国平再一次陷入人生的迷茫当中。

没有人能和他聊到一起去,他就一个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问自己,“我到底怕啥?”

后来他想明白了,他怕的是失掉那颗天真的、单纯的、敏感的心,怕的是自己真的被改造成一个模子。

怕的是丢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担忧,直到后来在机关工作,也依然存在。周国平在一年半后被调往广西资源县一个单位就职。

工作是不错,也有一定的前途,可是他看到那些陆续升迁的老同学们,很快都被同化,一个一个都变得圆滑世故,丧失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甚至很多人还会跑过来苦口婆心告诫他,别天真了,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混下去。

周国平知道自己选择并不多,可他更清楚,“我要跟你们一样,那我还是周国平吗?”

北大时学会的独立思考和对个性的追逐,让他暗下决心 “即使一辈子受冷落,我也宁愿做一个默默无闻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决不做一个不学无术的沽名钓誉之徒。反正我是决定这样一意孤行了。”

他在每一个被跳蚤叮得无法入睡的夜晚,都会打着手电筒读书。甚至在资料不完备的条件下,写出了一篇三万多字的论文《韩非的法制理论》。

后来,周国平决心要走出这潭死水。他报考了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此时,离他被下放到农村已经十年了。

十年的光阴匆匆而逝,最美好的年华都消磨在了寂寞里。但他生命的内涵,终于开始无限丰盈起来。

6

1985年,考上博士的周国平在人民出版社编辑方鸣的提议下,把自己关在充当宿舍的地下室里整整两个月,最终写出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成名作。

41岁的周国平终于火了。

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他多年蕴藏的能量终于积累到了极致,迎来了爆发期,

此后,他陆续创作了大量哲学散文类作品,比如《只有一个人》《今天我活着》《各自朝圣的路》等等,周国平成了大众眼中的“心灵导师”。

很多人视周国平为偶像,在迷茫时,是周国平的文字给他们点亮了灯塔,带给他们最温暖的抚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周国平,因为无法享受寂寞和孤独的人,是不能体会周国平文字中蕴含的力量。

周国平说:

“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 书是人类的益友,但人生之路还是得自己走 。”

“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名心和野心。”

向内看,做自己,正是周国平用自己的前半生和文字,带给世人最大的价值。

7

虽然有了成功的光环,但周国平受到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比如他的三段婚姻,比如他痛失爱女的经历。

周国平与第二任妻子雨儿所生的女儿妞妞,刚满月就确诊患有先天性恶性眼底肿瘤。

这对初为人父的周国平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那美好的父爱刚刚流淌出来,就要面临生死离别,人生第一次送终,竟是送自己的女儿!

他的内心就像被揉碎了一般,眼睁睁看着一个粉嫩可爱的孩子被病痛折磨,却束手无策。

周国平在女儿去世后,一度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关在卧室整整一年,写出来一本追忆女儿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面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周国平写道:“我抱着我的女儿的小小尸体,拒绝接受任何一种哲学的安慰。她的一切都死了,唯有她的悲哀永远活着。”

面对妞妞的死亡,他陷入了内疚悔恨中。他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给妞妞做手术,认为自己对妞妞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书中追溯了妞妞得病的原因,也深度剖析了自己的心理。尽管,这会让人觉得他懦弱、自私。

但他说:“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每个人都有很多侧面,敢于把自己的背面毫无避讳地展现给世界,或许正是孤独者所独有的勇气。

8

? 画家刘彦曾说:“我向人谈国平,不说他的书,只说他的眼睛——国平是个孩子。”

他说得没错。

如今的周国平,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外表看起来,却仿佛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忍受了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和苦难。

但现在他的生活是平静的,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的写作之路与自己的心灵之路相当统一,基本上反映了他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历程。

其实,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状态,一种能够让他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状态。

周国平在自己的书中写到:

丰盈的灵魂总是倍感孤独,

可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

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

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这是一个,在孤独中生根又向上生长的灵魂。

愿你,也可以有一颗不一样的灵魂。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