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旅游的意义)

2024-01-25 03:01:05

1、旅游可以增长见识。

2、陶冶情操,旅游让心情变得欢快,还可以体验不同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放松心情,从高压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感悟人生,思考人生。

3、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和习俗,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习俗,都有着各自的风土人情。当你去到过很多地方,见到过很多美景,经历过很多人和事,你就会逐渐明白,很多东西虽然美,虽然你喜欢,却是你带不走的,是不属于你的。想通了这一点,你也就变得淡然和豁达了。

4、改变世界观,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对于一个整日忙碌的人来说,旅行的意义是给平淡无奇的生活开一道缝隙,这缝隙里有靑草和花香的气息。

5、改变心态,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远离一个城市,奔赴另外一个城市,对于未知的风景,总抱着憧憬和好奇。

注意:

1、购物和在进行休闲娱乐消费或者候车时要注意自身财物安全,保管好发票或凭证,购物时也勿当众清数钞票,避免被小偷看上。

2、外出旅游时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像身份证、护照、信用卡、摄像机等贵重物品应妥善保管,带在身上时不要脱离视线,或者放在酒店保险箱。

3、每次退房前,检查自己所携带的行李物品,特别注意自己的证件以及一些贵重财物,保证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收拾完。

如何理解游客在旅游中的安全知觉

人生就是一场 旅游 ,只要好好的活到老,回意你的人生经历,不管酸甜苦辣,回味无穷!

人生是一?接力赛,不 旅游 ,更是跋涉。

乐观的人会说有生是一次长途充满乐趣旅行,很多历经磨难的也很无奈称之为苦旅,就当爬山涉水遭遇了雷电猛兽吧。毕竟也承认是一次 旅游 ,看尽了人生百态,风情万种,名山大川。乐观的应是大多数人吧,享受过人间的温情,品尝过劳动的收获,人间美景处处,中国的天造地设,欧洲的世界花园,美洲的热烈,非洲的奔放。无数的多姿多彩的美。很多恰似人生走过的风景。

个人觉得,真正能让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两个:

第一, 人生病之后!

第二, 人经历了一场大事之后!

只有真正明白了生老病死,只有真正体会了一些事情,才能让人大彻大悟,才会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才能学会珍惜和放下!

旅行也会让人明白很多,感悟很多!

可能有些人悟性深,通过旅行就能悟出人生的真谛!

但大多数人在旅行中同样也收获了很多:

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

结交有意义的朋友!

增长自己的见识!

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情操!

强健了身体!

但最主要的,收获了开心和快乐!

总之,出这一趟门,不会让你空手而归,总会让你有所收获,甚至收获满满!

旅游 是一种换心之旅,把心里装满的疲惫释放出去。

选择出去走一趟是美好的,可以遇到不同的人及性格,这就是 探索 的好奇和美丽的存在。

选择出去走一趟是多彩的,路遇不同风景名胜而细细观赏或品味,这本来就是一种学习和提高,更是一场视觉享受。

选择 旅游 的态度是积极的,大千世界就是艺术的存在,一城一味、一地一风俗,能有幸领略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从 旅游 中能领悟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就是真谛啊!

题主您好:人在旅途,一路欣赏风景,一路

品味人生百态。一边领悟,一边成长。

完善自我,奉献爱心,圈一个幸福圆。

愿,世间充满和谐和爱。谢谢。

(不包括人人)

说到 旅游 当中领悟人生真谛,我说说我的想法,可能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我觉得接地气才好!

昨天11月12日,我才经历了一次 旅游 ——开封往返通许123公里的骑行 旅游 。这次骑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 在于锻炼,活力在于兴趣和开朗的性格。

这是我的第一次远途骑行 旅游 ,一路上感受着蓝天白云,沐浴着明媚阳光,呼吸着大自然新鲜空气。赛车队友,你追我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路人羡慕的眼光,让我觉得骑行真是酷!这么好!咋就没早发现这种骑行健身的好运动呢?

书店街捷安特专卖店老板两口,一人一车跟队同行。老板娘一路指挥着骑行队伍,提醒着大家注意安全;老板一路高歌,幽默风趣,时不时下车为我们拍照,整个骑行过程感到轻松又快乐。队伍最后面有个收队大哥,谁掉队了,谁车坏了,都由他负责,真正让每个捷安特快乐骑行群成员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无任何后顾之忧。我觉得车真买值了,还能享受到这么贴心的“售后服务”。

团队里有位大哥76岁了,骑车好得很,看他骑车的背影就像个年轻小伙子,根本就不相信他是个古来稀的老者。他爱好摄影,走哪儿都背着摄影机,11号在23大街偶遇,他还为我姐俩拍照留念呢!他开朗的性格,笑口常开。他锻炼成“瘾”,每天不骑上几小时车就难受;爱好成“癖”,每天不拍摄点照片就像少点儿啥。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健身到老,爱好到老,生活丰富多彩,天天开心,想不年轻都难!

这次骑行 旅游 ,让我感觉到要想身体好,健身要趁早,庆幸自己现在加入骑车队伍还不算晚!骑行户外,开阔视野,强身健体,快乐身心,这就是我这次骑行 旅游 当中感受到的人生真谛!

感谢您的阅读!

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旅游 :见识,是一种眼界、更是一种心境。

去年,和全家一起报团出去游玩,登机前两小时,被告知飞机延误,具体时间还没有给出来,同行的人一片叹息。

唯有一位女士,在大家都抱怨的时候,依然捧着一本书看,悠然自得。

旅行途中,因某景点与照片差别过大,大家都纷纷抗议。

当时导游出来解释,作为补偿,愿意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玩,但有位女乘客不依不饶,甚至当场和导游吵了起来。

去新地方的时候,那位女乘客全程板着脸,浑身都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息。

反观最初的那位女士,全程都没有说话,但是到了新地方,依旧拿出相机,不紧不慢的寻找好风景。

你以为只是一件小事,你发泄一下情绪,无关痛痒。甚至你觉得自己交了钱,批评别人的时候还理直气壮。

其实,你见过的世面,都写在了脸上。

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遇到的风景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灰心的。只有感受各种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事情,在充满了艰辛的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当你见过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它抚慰了你的心灵;当你尝到了极品的 美食 ,它填补了你的空虚。你在无垠的海边第一次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你突然明白自己还活着,并且如此真实的活着——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首先你要把 旅游 和旅行得区分开。

旅游 按我的话来说就是有那么几天时间去放松一下,体验一下不同的居住环境和食材。

如果说是旅行那就不一样了。旅行需要长时间的,不在乎吃的有多好,不在乎住的,让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融入到自然中的体验。没有时间的追求,没有目的的追求。只求内心的自然的平静。那是一种没有责任,没有顾虑,没有金钱,没有权利的生活方式。

不敢说从新活了一次,最起码经历这么一次后,你的眼睛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你的心会理解出你以前没有理解的。这就是体会。

我个人也喜欢旅行,以前是自己旅行。从认识现在的老婆后,我带着她一起旅行。

图一、是路上驴友在丽江组队玩的时候。

图二、是一起在路上碰到的驴友,青旅客栈喝的一个昏天暗地。

旅游知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环境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也就是旅游者通过感官获得旅游对象、旅游产品整体全面信息的心理过程。例如,旅游者知觉中的“风景如画的湖光山色”是在其感觉到的颜色、大小、形态等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而“苏州园林甲天下”的印象则是对苏州园林中的亭台阁楼、假山喷泉、花草树木、小桥流水等独特的个别属性的旅游感觉后的综合知觉。

旅游知觉包括: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和时间知觉。如旅游时间知觉反映旅游刺激物的延续性、顺序和旅游时间的长短、先后、快慢和节奏等。这在旅游游览日程的安排时经常会碰到,如游览日程安排得好,会带给游客高低起伏、回味无穷的心理感受,否则旅游者会感到大同小异、枯燥无味。

因为旅游知觉是影响人们旅游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所以,全面理解旅游知觉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是探索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必要条件之一。[1]

[编辑]

旅游知觉的特征[1]

1.旅游知觉选择性

当旅游者处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感知什么、忽略什么、拒绝什么,都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环境对旅游者感官的刺激是多样的。但人们并不能感觉到所有的旅游刺激信息,也不能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发生反应,每个旅游者总是选择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周围的事物则知觉得比较模糊,这就成了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当然,在知觉过程中,对象和背景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移的。例如,当游客在听导游讲解时,导游的讲话成为游客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的其他声音则成为背景;如果这时候游客听到周围有人正谈论他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谈话的内容上,使之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导游这时的讲解便转化成了背景。

知觉选择性旅游知觉的选择性特征,使旅游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旅游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减少或排除次要旅游刺激的干扰,使旅游者更好地接受旅游客体,节省旅游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一种旅游乐趣。

2.旅游知觉的整体性

旅游知觉的对象是由旅游刺激物的部分特征或属性组成的,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旅游刺激情境,甚至当旅游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时候,也会产生这一旅游知觉的整体性特征。

旅游知觉之所以具有整体性特性,一方面是因为旅游刺激物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多种属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旅游者在对多种个别的信息综合为整体印象的过程中,其个人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旅游者到某个景点去旅游,如果这些景点景色优美、景观独特、清洁卫生、服务人员彬彬有礼,尽管你可能对这个城市其他的特征了解很少,但也可能形成对这个城市整体的良好印象;而如果你在一个餐厅正好遇到一个服务态度差的服务人员,你可能就会认为这个餐厅所有员工的素质肯定都不高,也就不愿再次光顾。在旅游景点的安排上,导游对一些比较相似的景点,只要将其内在规律指点出来,就无需每个景点都一一去参观。

3.旅游知觉的理解性

旅游者对旅游刺激物的感知是一个主观的筛选的过滤过程。在选择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以前的知识、经验和知觉时的动机、兴趣来理解、觉察刺激物,进行主动的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他们标志出来,这种特征就是旅游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提高知觉速度、节约感知的时间、构成更完整的知觉印象,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旅游者对同一旅游产品的知觉不同。

旅游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受到经验的影响,而且受到语言指导的影响。特别是在旅游环境复杂陌生、旅游刺激物的外部特征不明显时,导游的语言引导可补充旅游者知觉的内容,使旅游者对旅游对象的知觉理解趋于完善。如浏览安徽“蜜枣之乡”水东的碧山龙泉洞时,面对那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旅游者可能会眼花缭乱,但通过导游的介绍,各种充满神话色彩的石船、石蛙、孔雀、小黄山仙境、银河等形象就会变得栩栩如生。又如许多游客发现中国许多景区中的亭子的顶部是圆形的,下面是方形的;而北京天坛主体建筑是圆形的,围墙却是方形的。对这种现象有的认为是为了几何图形的变换,有的认为是为了美观好看,而导游在讲解时的一句“天圆地方”学说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和运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游客了解到了建筑特征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4.旅游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当旅游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旅游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旅游知觉的恒常性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者的知识和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当旅游者向导游挥手告别时,他远去的身影越来越小,但导游不会感到客人的身体在变小。

运用旅游知觉的恒常性,可以开发旅游产品。如深圳“世界之窗”一游,对缩小若干比例的“罗浮宫、白宫、红场、埃菲尔铁塔”等景观模型,你仍有身临其境、一日遍游世界、美不胜收的感觉。

[编辑]

旅游知觉的影响因素[2]

一、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

知觉理论的特色原则告诉我们,刺激强度大的事物、新奇独特的事物、对象与背景差别大的事物、运动变化的事物、反复出现的事物、符合组合规律的事物容易被人所知觉。欲抓住游客的眼球,引起游客的注意,使游客产生旅游知觉,旅游对象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要点。

1.旅游对象的新颖独特

旅游对象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和突出的物理属性。新颖奇特的旅游对象是旅游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易被旅游者感知,引起新奇感。如旅游者无不被誉满天下的九寨奇异水色和黄龙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2.旅游对象的组合形式

(1)接近律。当客观事物在时间、空间上比较接近时,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几个旅游对象,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旅游景点或景区。

(2)相似律。客观事物的颜色、强度、大小和形状等物理属性相似时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如人与人之间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背景、文化程度、仪表、相貌比较类似,人们容易把他们知觉为某一类别或某一群体之中;旅游景点中的庐山、承德、青岛、昆明,尽管各有独特之处,但我们通常把它们都知觉为避暑胜地。

(3)趋合律。客观事物不完整或没有闭合时,知觉的整体特性会把它们封闭。几个旅游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如坐落在昆明滇池附近的大观楼、西山、海埂公园、民族村虽是几个旅游景点,由于都环绕在滇池附近,构成了滇池游览区。导游员利用闭合原理,介绍景点时故意留下某些空白,让游客自己去思考、想象、补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更有意义的旅游知觉。

(4)连续律。客观事物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时,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在旅游景点,戴红色旅游帽的游客和戴蓝色旅游帽的游客混杂在一起,尽管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移动,人们还是很容易把他们分为两个不同的旅游团队。

3.旅游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对比

在同一时间知觉过程中,被旅游者清晰感知到的东西就是旅游知觉的对象,而被旅游者模糊感知到的东西就成为该对象的背景。对象与背景在强度、颜色和形状上差异越大,对比越鲜明,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万绿丛中一点红”,“一点红”很容易在“万绿”中被知觉选择;而“万红丛中一点红”,哪怕是“一团红”也很难被知觉注意。登山旅游者一定要穿有颜色衣服而不能穿白色衣服,以免掉队后难以找到;导游员最好穿颜色较为鲜艳的衣服,以便在游览过程中容易被团友辨认出来。

4.旅游对象的活动变化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衬托下,运动变化着的旅游刺激物容易成为旅游知觉的对象,如倾泻的瀑布、飞驰的列车、闪烁的霓虹灯,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而静止不变的事物不容易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导游员在讲解时,要根据景点的不同,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的语音,可以加深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知。

5.旅游对象的反复出现

反复出现的事物容易被人知觉为旅游对象,因为一次刺激印象不深,多次刺激印象深刻。人们多次看到同一旅游景点的广告、宣传材料,或者经常听到某一旅游景点的报道,由于信息反复出现,多次作用于人的大脑,会使人产生较为深刻的知觉印象。但要注意,多次重复刺激,会使人产生单调感导致心里厌烦。反复是主题思想不变,形式却稍有变化。

6.他人的言语指导

他人的言语指导,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知觉的理解性。它能使旅游者迅速了解、理解原来陌生的旅游对象,从而加深对旅游对象的印象。这一点在旅游过程中体现得最为充分,那些有导游员讲解的旅游者往往比没有导游员的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知觉更加鲜明和完整。

二、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心理分析,知觉受个人的意识倾向、期望与经验、需要、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知觉原理的快乐原则说明能满足个人需要、动机、兴趣的事物首先被知觉选择。

1.旅游者的兴趣

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成为知觉对象,它不但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而且对知觉程度和知觉印象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文史知识感兴趣的旅游者,总爱把目光放在墓碑石刻、国画书法上;具有宗教信仰的旅游者,总也忘不了朝拜寺庙;喜欢大自然的旅游者,对大海、高山、流泉、飞瀑、古树、蓝天等特别向往。

2.旅游者的动机

凡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激发旅游动机的事物都能直接成为知觉对象,那些不能满足旅游者需要和动机的事物往往被忽略。当人们想外出旅游时,有关旅游价格和线路安排以及旅游目的地天气的信息就成为主要的知觉对象。比较富裕的旅游者对出行是否舒适、方便,服务是否周到考虑较多,而经济能力一般的旅游者则考虑是否实惠。

3.旅游者的情绪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种,当旅游者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所接触的每一事物,虽顶风冒雪、风餐露宿,仍兴致勃勃: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会对一切事物毫无兴趣,甚至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4.旅游者的个性

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知觉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性格内向的旅游者喜欢较安静的活动项目,青睐垂钓、下棋、读书等活动;性格外向的人对参与性强、有一定冒险性的活动项目表现积极,如登山、划船、漂流等;多血质的旅游者知觉速度快、范围广,但不够细致;粘液质的旅游者则知觉速度慢、范围小,对事物知觉深刻。

5.旅游者的知识与经验

在旅游活动中,知识和经验起到缩短感觉过程、扩大知觉体验的作用。旅游者凭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接触的旅游信息进行归类,加速知觉过程。知识、经验、印象也影响着旅游者的审美情绪和审美判断。

6.旅游者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旅游者知觉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如对同一庙宇,信佛的人会把其知觉为圣地而朝拜,不信佛的人则只把其当作一般的庙宇;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对不同宗教旅游目的地的知觉也全然不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会不远万里去麦加朝拜,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则不会把麦加当作特别的旅游目的地。

7.旅游者的年龄和职业

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同一景点的知觉往往各不相同。一个从事考古专业的旅游者与一个从事医务工作的旅游者对古陵墓的知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编辑]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2]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是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产生相应的旅游行为并对旅游服务做出评价的前提条件。

(一)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它是指人们在前往某一旅游目的地之前,对该目的地的了解,以及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对该目的地的认知。在旅游行为的不同阶段,知觉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来源是不同的。在旅游决策阶段,知觉的信息来自于社交环境信息,即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商业环境信息,即各种新闻媒介的宣传、书刊、广告、展销会、旅游手册等,以间接信息为主,影响旅游决策心理。当旅游者到达目的地进入旅游活动阶段后,知觉信息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以直接信息为主,影响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后续行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了解得愈多,知觉的信息愈清晰,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感愈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受信息因素与宣传方式影响很大。

(二)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1.旅游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从经济心理分析,人的行为产生与投入产出比值有关。当产出大于投入,满足了人的需求和利益,即“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时,人的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反,当产出小于投入,没有满足人的需求和利益,即“物不所值”时,人的行为就不会产生;当产出等于投入,人的行为则有或然性,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那么,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是什么东西呢?旅游者外出旅游,付出的一是货币(钱),二是时间(闲),三是精力与体力;得到的是体验产品,包括有形的旅游纪念品、餐饮出品(如美味佳肴与精美点心),更包括无形的服务,如舒适的享受。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观对旅游者会产生吸引力,距离越远,旅游景观越新奇,吸引力越大。但外出旅游要付出代价,距离越远,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安全、方便和生活舒适,甚至情感的代价就越大。这些与距离成正比的代价,被称为旅游决策的摩擦力,它抑制人们的旅游动机,阻止旅游行为的发生。只有当旅游者自我判断在旅游行为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大于所要付出的代价时,他们才会做出旅游决策,进而把决策付诸实际行动。

2.距离知觉对旅游决策的双重影响

异地性是旅游的重要特点。旅游者总是要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游景点旅游,这就形成了旅游距离。旅游距离的远或近是如何影响旅游决策呢?根据上述投入产出比值理论,距离知觉对旅游决策会产生双重影响,这就是说,不管旅游距离远或近,都会对旅游决策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双重影响。

(1)阻止作用

在旅游初级阶段,旅游者是不太会进行远距离的旅游的。旅游者首先会到距离近的旅游目的地去旅游,因为景观吸引力较大,而摩擦力较小,付出的金钱较少、时间较短,付出的体力、精力不多,外出方便,有安全感和自我控制感;而在旅游目的地距离遥远的情况下,旅游者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体力很多,因此摩擦力很大。由此可以理解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距离成反比的现象,即距离旅游客源地越近的景区,旅游者越多;距离旅游客源地越远的景区,旅游者越少。这也就是先近距离旅游后远距离旅游,先国内旅游后国际旅游的客源规律的原因之一。如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中,旅游者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距离应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样,在国内旅游中,距离也是决定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江浙与上海互为重要客源地,也是距离在起作用。

但到旅游者具有了丰富的旅游经验时,那些近距离的旅游景点已观赏过了,有的甚至已多次游览过,这时,这些近距离的旅游景点便失去了吸引力,反而会阻止旅游者去旅游,这时吸引力变成了摩擦力。

(2)激励作用

当旅游者感知某些旅游目的地距离遥远时,既可能阻止旅游行为的发生,也可能激励旅游行为的发生。距离遥远的旅游资源的新奇性和独特性深深地吸引着旅游者的好奇心,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对产生旅游行为起到激励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普遍有一种“远方崇拜”的倾向,距离遥远通常意味着神秘和陌生,能够引发人的好奇心。由于人类从来就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意识与愿望,这就使神秘和陌生反而构成了那些距离遥远的旅游景区的独特吸引力。此外,也包括人们想象的美的形式与内容,距离产生了美,而审美需要是旅游者普遍追求的一种重要的需要。因此,距离遥远成了吸引力的构成因素。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由神秘、陌生和美的因素构成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而那些付出的摩擦力会减小,有时距离吸引力的激励作用会超过距离摩擦力的阻止作用,把旅游者吸引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去旅游。由此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对得到的乐趣和收获差不多的两地会舍近求远。

总而言之,距离知觉对人们的旅游行为既有激励作用,又有阻止作用。但是,距离知觉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则因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而异,因旅游者的旅游条件而异,因旅游目的而异。

对旅游接待地来说,要减少距离的阻止作用,扩大它的激励作用。首先,要为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注意产品周期,不断创新产品。其次,做好市场细分,抓住邻近地区的客源,同时吸引远距离的旅游者,从而占领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最后,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引导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多管齐下,使距离知觉的激励作用最大化、阻止作用最小化,强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三)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旅游交通是指可供旅游者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外出旅游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随着社会进步,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将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与旅游者对这些交通工具的知觉印象密切相关。对旅游交通的知觉,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的价格、速度、安全性、舒适性以及特色等方面。

1.对飞机的知觉

飞机是适用于远程旅游和讲究时效的商务旅游的交通工具,其优点是快速、方便,缺点是价格昂贵。乘坐飞机,安全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价格,对绝大多数尚未决定是否出游的人来说,大幅折扣机票将使他们极为动心;三是时间,包括起降时间、是否按时抵达目的地、中途着陆次数;四是空中服务质量。

2.对火车的知觉

火车是国内中、近距离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其优点是票价低廉,安全性强,可沿途观赏风景:缺点是购票不易,耗费时间。影响旅游者对火车的知觉因素有:一是运行速度,我国铁路已是第六次大提速,为人们旅行提供了便利;二是运行时间,是否准时正点运行,发车和抵达目的地的时间,中间停留次数;三是车上服务质量。

3.对汽车的知觉

汽车是近距离旅游和旅游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包括私人小汽车、公共客运汽车和长途公共汽车。高速公路的发展,为汽车旅游提供了便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拥有私人汽车家庭的比例不断上升,选择自驾车旅行度假的旅游者不断增加。汽车旅游最大的优点是方便灵活,缺点是舒适度较差,路况拥挤。

4.对轮船的知觉

轮船主要包括渡轮和游轮。随着航空客运的兴起、铁路客运的发展、公路客运的崛起,远洋客运业务逐渐衰落。但是,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被称为游船的短程海上巡游和内河观光业务日渐兴起。游船舒适度好,船上服务有特色,旅途过程本身就是游览,但受气候影响较大。

5.对特殊交通工具的知觉

为方便旅游者游览观光,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也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景区内的电动游览车、羊车、马车,融交通和娱乐于一体;乘坐缆车既能避免上山、下山过度消耗体力,又能以另一种视角欣赏风景;还有一些民族地区的溜索,架在深山峡谷有惊无险,这些交通工具都由于其独特性容易引起游人的兴趣。

(四)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1.有节奏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节奏,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之一,也是人类活动的时间规律之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要有节奏,具体来说三句话:“有张有弛、先张后弛、路张的弛”。“有张有弛”是指旅游活动要张弛结合,劳逸相宜;不能过分紧张,当然也不能过分松弛。“先张后弛”是指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起始阶段因为体力旺盛、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活动可安排得紧张一点;结束阶段活动宜安排松弛一点。“路张的弛”将在下面解释。

2.旅宜速

旅行要紧张,即“路张”。旅行要快,即要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往返行程。旅游者外出旅游,总要设法缩短枯燥的途中时间,采用最有效、迅捷的交通工具来节省时间。因为旅游者的旅游时间是固定不变的,缩短旅行时间意味着延长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旅,只是条件:游,才是目的。绝大部分旅游活动的目的地是旅游景点,旅游者都希望有充足的时间观光游览,而在交通工具上的旅行是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与方式。同时,由于交通工具中的空间限制会造成人的生理疲惫与心理的单调枯燥感。为了降低这种不良感觉,导游常在旅途中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做一些让旅游者感兴趣的讲解,或以唱歌、做游戏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对旅游时间的知觉也因旅游动机而异,如徒步旅行者更愿意把较长时间消耗在旅行途中,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游宜慢

游览要舒缓,即“的弛”。在旅游目的地逗留的时间要充足,活动安排要松弛,能够保证旅游者尽兴地观赏游玩、从容地品评体味。游览景点是旅游的目的,而游览要有安逸轻松的心情,才能领略山川大海、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美景,若是走马观花,不能从深处领略美的内涵,则不能尽兴开怀。旅游者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在旅游地停留、有丰富的内容供自己享用;而旅游供给方也应尽量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为客人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变单调的观光产品为集观光、休闲、参与、度假等产品并举的多元化产品,从而尽量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滞留时间,使游客流连忘返。

4.要准时

活动要准时,要兑现事先承诺约定的服务时间要求,包括限时、守时、准时。如交通工具准时出发、准点到达,各种服务规范要有时间制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交通工具能否准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准时能保证旅游者按照计划去安排时间和活动,旅行中因为各种原因一旦导致误时、误事,就会打乱旅游者的心理平衡,引起他们的强烈不安和反感,甚至要求旅游供给方赔偿其损失。

5.可调控

时间,不仅有物理时间、社会时间,更有心理时间。旅游者的时间知觉是旅游者对时间这种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人的时间知觉是相对的,心理时间是可以调控的。影响时问知觉的因素有:

(1)活动内容。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旅游者心情愉快,就会觉得时问过得很快;相反,旅游活动贫乏寡味,旅游者就会心情落寞,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2)情绪态度。旅游者态度积极、情绪盎然会对时间“短估”,感到时间过得快;相反,态度消极、情绪索然会对时间“长估”,感到时间过得慢。

(3)期待。人在等待时,时间过得慢,等待对象来到了,时间则又快了。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