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飞进新赛道,研发无人载人机,让普通人飞上天
2024-11-04 11:00:16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近两米长的螺旋桨急速旋转,搅动四周空气,产生巨大的浮力,载着100公斤沙袋的飞行器慢慢起飞、悬停、盘旋。有点笨拙,但还算平稳。9月的一天,在武汉市一片水域旁的空地上,熊清震和团队完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验证机的第一次试飞。“明年夏天样机试飞,我自己上!”低空经济风起云涌,在做了十多年无人机飞手后,被业内称为“湖北第一飞人”的熊清震也将迈入新赛道。零下40摄氏度,拍“北京8分钟”1981年出生的熊清震是黄冈人。他自称“斜杠青年”——有很多身份、多重职业,印在名片上要用斜杠来区隔。把他的诸多身份看成一个圆,圆心很清晰:飞行。读中学时,熊清震迷上航模。没钱买套材,就自己削木头做螺旋桨、翼肋,再攒钱买发动机。“辛辛苦苦做一个月,一飞就炸。这种事情太多了。”有一次,他在武汉市参加比赛,航模飞起来,四周全是喝彩和欢呼,“那种感觉很享受。”2006年,熊清震在一架航模的翅膀上绑了一个摄像头,在武汉沙湖完成个人第一次航拍。有这样的经历,他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也就顺理成章了。2011年、2012年,熊清震为一家电视台拍摄“鸟瞰武汉”节目,飞遍武汉三镇。2016年前后,无人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航拍门槛越降越低。熊清震转战细分市场,“只飞难的,比如穿越机。”穿越机是“无人机中的F1”,速度快,转向灵活,没有避障功能。“许多镜头要贴脸拍,有避障(功能)的话,就飞不了那么近。”熊清震解释说。拍汽车广告时,熊清震坐在车里,穿越机抵近车轮、贴地掠过,捕捉轮胎和地面摩擦、黄沙扑面的镜头。“车进、穿越机退,所有操作都是反的,全靠手感和判断。”他说。难度这么大,收入自然不低。一般按天数算,平均一天2万元。2018年,熊清震接了个大活——为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拍摄“北京8分钟”。团队在一个月里跑遍东北三省,最冷到零下40摄氏度。熊清震是摄影师、飞手,偶尔还要客串美工。有个镜头,从空中俯拍雪原上硕大的红色“2022”。团队提前一天在雪地上铲雪、钉桩、构图,拍出来的效果让导演组很满意。当时,有两个团队参与航拍。成片中,80%的航拍镜头用的是熊清震团队的。自主研发,无人驾驶载人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熊清震看到了无人机身上的各种可能。“无人机是载体,搭载不同工具,就能完成各种工作,衍生出各种职业。”对熊清震来说,无人机是爱好,也是事业。他闲暇时喜欢弹吉他,而他的职业规划也像优美的乐曲,充满了节奏感,每一步都踩准了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发展的节拍。2016年,他和当年一起玩航模的小伙伴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做测绘,一家做农林植保,在各自领域都做到省内前列。去年,植保公司的作业面积突破500万亩。2018年,他们开办一家无人机飞行培训学校,仅去年,就有3000多人来培训。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明确列为新增长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熊清震和小伙伴成立新公司,决定专门研发eVTOL。eVTOL是一种新型航空器,无需跑道,电力驱动,在城际交通、旅游观光、医疗救援、应急响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无人载人机。”今年7月,项目立项,熊清震是总负责人。从总体构思到外形、飞行控制,他一点点抠细节。9月初,验证机完成第一次试飞。熊清震说:“操控的响应速度有点慢,灵敏度不够。”在他看来,eVTOL似乎并没有多么神秘,更像一个大号的、复杂的航模。“发动机这些硬件靠采购;飞控方面,我们跟一家专业公司合作。最后拼的,就是安全性、动力利用的效率和飞行姿态的稳定性。”按计划,样机将在明年夏天推出,自重约170公斤,核载一人。团队已看好一片湖面,用电子围栏框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eVTOL将限高、限速,供市民体验。“第一步很关键,要让项目落地,让老百姓能体验、能飞起来。”熊清震说。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