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六人组”成员赵煜澄获最高成就奖!

2024-10-30 15:00:0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张静10月30日从中铁大桥局获悉,日前召开的2024中国钢结构大会上,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赵煜澄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赵煜澄今年已95岁高龄,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工作,在桥梁建设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历任铁道部设计局桥梁课技术员、大桥局工程师、设计小组长、处总工程师、局副总兼九江长江大桥指挥部总工程师、局高级技术顾问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2年,年仅23岁的赵煜澄,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不久被调到武汉大桥设计组。当时和他一起的还有5位上海交大毕业的同学,被称为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六人组”。如今,6人中只有赵煜澄一人在世。今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67岁“生日”,赵煜澄口述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有多难》一文,再次追忆建桥往昔。赵煜澄在文中写到,大桥的上部结构遇到了不少难题。武汉长江大桥钢梁为一联三孔连续梁,共有三联九孔。每联连续梁菱形桁式,属于五次超静定结构,应力分析十分复杂。面对五次超静定,每一次荷载下应力分析,要解析五个并列方程式,这也意味着要算一个杆件的受力,只能用手摇计算器不停地算,得算一周。一座大桥的杆件至少上千个,工作量非常庞大。如今,桥梁的高次超静定结构求解已有革命性变化,通过桥梁设计软件,同样的五次超静定结构求解结果,在你喝一口水的时间就会显示在你面前。但在70年前,赵煜澄们这群“超强算力王”,硬是靠着自己的脑力,简化算法,用手算出了精准结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还从中铁大桥局档案馆找到了赵煜澄当年的计算手稿,一笔一划,尽显匠心。当天,结合他的口述文章,湖北日报推出《AI复原丨70年前,超强算力王、手绘大神齐聚武汉,为了……》,用AI技术“复活”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六人组”以及当时的建设场景,引发大量网友共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表现突出,赵煜澄于1957年获武汉市青年红旗设计组组长、青年突击手等称号;在郑州黄河铁路新桥施工中改进施工组织设计有功,1959年获郑州市特等劳模、全国劳模称号,并参加了1959年10月北京全国群英会;因参建郑州黄河铁路老桥等抢修工程,1960年获铁道部记大功奖励;1973年获“越南友谊奖章”。在赵煜澄参与或主持建设的工程项目中,“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1997年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TMD减振技术及其在九江长江大桥的应用”获1995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九江桥主孔三跨钢性梁柔性拱钢梁合拢技术”获1994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九江桥双层吊索架法架设大跨度钢梁”获1992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只有祖国发展了,才有我们的今天;只有不断勇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在赵煜澄录制的一段视频获奖感言中,他表示,从武汉桥、郑州黄河桥、成昆铁路三大桥、天津塘沽开启桥、永和斜拉桥,到九江长江大桥,再到现在千米级跨度的公铁两用桥,他亲身经历了中国桥梁从“学习追赶”到“赶超世界”的辉煌历程,桥梁钢材不断突破,建桥技术不断跃进。此外,中铁大桥局申报的多项技术成果获评2024年钢结构协会科技奖:公铁同层多塔刚构一连续体系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金海桥)获得一等奖,大跨度钢拱桥建造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老龄在役超长铁路钢桥整体快速更换技术、深水大型围堰模块化浮态安装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二等奖。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