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电池企业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备战2027,决战2030

2024-10-23 13:00:51
固态电池的量产和大规模商用时间,似乎越来越清晰和明朗。近日,行业多家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公布了各自固态电池研发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的量产规划节奏。 其中车企方面,奇瑞在近日举行的2024全球创新大会上宣布,奇瑞目前正在研发鲲鹏固态电池,计划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 长安汽车虽然计划将在2030年逐渐进入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阶段,但此前长安已经入股了固态电池明星公司——重庆太蓝新能源,这一战略合作也有望加速长安汽车固态电池的提前产业化应用。 吉利汽车方面目前暂未公布具体的量产时间节点,不过在此前年中经营大会上,吉利公开了其全固态电池最新研发进度。据悉,吉利自研的全固态电池已经达成了400Wh/kg的能量密度,电芯制备已完成20AH。对此,业界也有声音猜测吉利有望提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 除了车企之外,从动力电池供应商的量产规划来看,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节点基本都在2027年左右。从这一时间节点可以猜测的是,未来三到五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很有可能进入固态电池量产竟赛的白热化关键阶段。 一般来说,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往往量产越快,越容易能抢占市场先机。并且,由于当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快速成熟和完善,所以基于这一系列产业链基础,率先实现全固态量产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也有望依托于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增长,实现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不过,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最好结果。事实上,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再从量产走向大规模商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虽然从理论上说,固态电池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更大,电池使用寿命更长,各项指标均优于液态电池,但由于固态电池的核心是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从实际的挑战来看,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仍然存在技术以及新型材料上的挑战,并且固态电解质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生产成本非常高。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产业共同推动,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全固态电池仍然不具备大规模商用的潜质,只能束之高阁。并且,在资本的狂热推动下,全固态电池从“野蛮”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泡沫不可避免。 所以,无论是对于车企还是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即便技术迎来重大突破,量产节奏加快,但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再从量产走向大规模装车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在赶超海外车企的过程中,中国新能源车企目前只是取得“弯道超车”初步胜利,还不能掉以轻心的关键所在。 要知道,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自主新能源凭借领先的三电技术和智能科技技术快速增长,今年年初部分海外车企更是放缓了电动化的转型节奏,但大部分海外车企也在加速布局全固态电池。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大众、丰田、日产、本田、现代、通用、宝马、福特、奔驰等十余家海外车企,均在加速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并且从时间节点来看,大部分车企的量产时间也都在2030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2030年作为全固态电池进入规模化应用的时间节点,那么海外车企事实上正好赶上了全固态电池的“大集”。 这也就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固态电池时代,海外车企仍然有可能发起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轮反攻。 红点观察: 目前来看,在2027-2030年之间,全固态电池预计将进入装车验证阶段,2030年之后有望随着产业多方力量的共同推进实现装车使用。毋庸置疑的是,作为推动纯电动汽车向前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固态电池的量产和产业化应用至关重要。 不过同样值得提醒的是,全固态电池的突破和量产也并不意味着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的消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纯电动汽车市场或将出现多种形态电池共存的局面。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