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海归「摆渡人」

2024-10-30 18:00:55
邵奇惠(2016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如猛兽般肆虐,美国汽车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三大汽车集团摇摇欲坠。这股风波很快波及国内,2008年年底中国车市在2002年以来的高歌猛进中慢下了脚步。面对这样的形势,邵奇惠深感忧虑:经历多年跑马圈地、“大跃进”式的粗放型发展,这样只有规模、没有质量的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抵挡住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国车企靠什么扶本固元,夯实发展之基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邵奇惠写下了《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专论,发表在《中国汽车报》上。他敏锐地指出,金融危机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黄金时期。他呼吁国内车企紧紧抓住机遇,赶紧到美、欧等汽车产业优势地区延揽汽车人才,为未来汽车高速、高质量发展积蓄核心竞争力。 这次世界汽车产业危机中大量的人才流动和调整,为我们中国汽车产业吸纳高层次的优秀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果能够借助这次机遇吸纳、储备大批人才,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可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从而为跻身世界汽车强国之林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做好各自人才管理和规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可以趁势主动出击、招兵买马。譬如采取联合组团方式赴各大汽车产业集聚的地方招聘,一则节约成本、二则形成规模效应,更有利于招揽到合适的人才。 邵奇惠的呼声如空谷足音,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恰逢那时中央也开始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此后的2009年、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自2003年之后的新一轮海外汽车精英归国潮。 邵奇惠对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倾注了很多心血。海归回国之后与国内车企有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他非常关注海归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有机会,他就为海归讲话,说海归不容易。 跟汪大总、赵福全、许敏、辛军等早期回归的海外汽车精英接触之后,他感怀于他们在事业高峰期归国的爱国之心,又感受到他们在国内发展的甜酸苦辣。他经常谈到这批海外人才,他说“我们能不能搭建一个海归之家平台,让这些海归有个聚聚会、聊聊天、说说心里话的地方,哪怕发发牢骚也好。” 2009年4月,在他的支持下,会同美中汽车交流协会组建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其目标是联合全球汽车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领军人物,构筑中国汽车行业高层次专家之间对话与长期合作的平台,致力于壮大中国的汽车人才队伍,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步而努力。 他亲自邀请在汽车海归圈中颇具号召力的汪大总担任首届主席。回想当年,汪大总感慨万千。他说,邵部长对海归关爱有加,当年他提出打造这样一个中外汽车界精英沟通交流平台,初衷是既可以增加海归的凝聚力,也可以通过平台发挥社会影响力,改善海归们的工作环境,从而让海归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汪大总(右)在2007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第一次见到邵奇惠(中)(2007) 在这个组织成立的前期,他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具体工作:亲自征求了许多业内专家的意见,包括付于武、董扬、李庆文等行业领导;为了给平台找到宝贵的运营资源,他亲自到上海跟嘉定区的领导商谈,把组织的秘书处设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他还几次找汪大总和几位负责人商谈平台的建设方向,甚至连平台的名字他也做了认真的思考。成立大会那天,他亲自出面协调了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时任工信部部长苗圩、上海市副市长等“大人物”一起出席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立大会,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立(2009) 而就在成立大会当天,他也不忘替海归发声,批评某些领导“对引进人才比较看重,而对如何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想的很少,对他们要求过急过高,稍不满意便另眼相待”,呼吁企业要“以人为本”用好人才。 我们的人才观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事”放在“第一位”。人不是机器,人需要关怀、需要信任、需要温情。人的工作成效常常决定于人的心情与精神状态,而这不仅有主观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也受环境和工作氛围的影响。现在有些领导对引进人才比较看重,而对如何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想的很少,对他们要求过急过高,稍不满意便另眼相待。人的力量也有限,难以扭转乾坤。事业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我们对人才就是要无论情况如何变化,始终关怀、始终信任、始终帮助,永不放弃,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要以这种精神为纲,营造高尚的和谐氛围和真诚关怀、互相提携的合作机制。 为了支持汽车精英组织的工作,他对汪大总给予了很大支持,他说,“汪大总找我,我随叫随到。”后来汪大总在回忆录中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来,从上汽到北汽,从北汽到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每当我遇到困难,都能想到邵部长,而他也总是无条件、无保留地给我以支持。不仅是对我,对其他海归也一样,许多海归都把他当成知心朋友和可敬的师长。 02“他在关键的时候,推了我们一把。” 如果说在关爱海归人才方面,邵奇惠是一位思想家、战略家、吹哨人,那么的第二、三届理事长付于武就是助推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实干家、行动派、引路人。 在北美汽车人协会2024新年晚会上,付于武提到一个小故事。2020年疫情期间他从旧金山回国遭到警察的盘问:您为什么16次来美国?这一问也震惊了付于武,他也没想到自己去了美国16次,他在脑中复盘:“为什么去美国?我去干什么呢?”回忆发现,这16次美国之行,都是去找那些留学美国、留美工作的华人汽车精英了。 付于武参加北美汽车人协会活动(2024) 当年在海外,很多海外人士有回国的意愿,但是他们内心又有很多困惑,比如回国之后有哪些用武之地?去哪家企业?能发挥价值吗?会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2000到2010年十年间,付于武带队去拜访了很多海外华人精英,与他们在家中聚餐、聊天,介绍中国汽车行业的情况,就回国问题为海外精英排忧解惑、畅通信息。他结识的华人汽车精英中大部分后来都回国发展了。 2003年,许敏从美国伟世通公司离职回国,加盟奇瑞汽车,组建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同年,在美国博世、福特汽车工作过邬学斌也来到了奇瑞汽车,年底转投北汽福田。 2004年,赵福全从海外回国,出任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辛军出任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这一年年底,曾任福特汽车研发经理的韩志玉,来到了长城汽车技术研究院。 2005年,汽车空气动力学专家杨志刚回国,进入同济大学攻关“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项目。 2006年,52岁的汪大总放弃了通用汽车产品开发部总监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国,出任上汽副总裁,主管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赵会加盟长安汽车,意欲打开中国自主汽车碰撞安全的新天地。 2010年,在福特任职10年的六西格玛质量黑带大师沈峰加入吉利,推动沃尔沃并购。…… 他的鼓励动员,点燃了一颗颗愿为中国自主汽车发展而奋斗的赤诚之心,也成就了这些海归们更加精彩的人生际遇。这些海归精英如璀璨星辰般散落在各大车企和研究机构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此前是博世的高级副总裁。有一次见到付于武,又说起当年的故事:“那时候真的回来了一大批人,这其中很多都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付总,你当时不认识我,但是我们这些人都认识你。我从美国回来,去到苏州博世,都跟你们有关系,你们讲的那些东西,对他们很有帮助。我们这些人久居海外,好多年没有消息,并不了解中国的汽车产业情况,当时是你们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信息,在关键时候,推了我们一把。” 付于武珍惜这些海归人才,他熟悉每一位从海外回来的人才,在他们回国之后也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联系,与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们工作调动或是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会跟付于武聊一聊。他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支持他们。 当时赵福全从华晨离开,付于武特别担心他又回美国了,后来赵福全主动打电话告诉付于武他去吉利了。接到电话,付于武对赵福全说,“你不管去吉利还是哪里,就是不能回美国,只要留在中国做我们的自主汽车,我就没有意见。”赵福全坚定地说,“放心吧,我肯定不离开中国,肯定在自主里继续干。”这给付于武吃下了定心丸。 后来赵福全离开吉利去了清华做产业战略研究,付于武也很支持他,后来又举荐他担任了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主席,其在任期内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 赵福全对话付于武(2023) 在更高的平台干更大的事,当年坚定回国、坚定干自主的赵福全在中国乃至世界汽车界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路。当年的初代海归中有很多人和赵福全一样,回国之后不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一步一步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推动着让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蓬勃发展,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一极,同时也走出了一段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如今他们中大部分已经年过花甲,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的退居二线做起了行业投资,比如春晖资本的汪大总,有的回到高校继续传业解惑、培养人才,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蔡蔚、湖南大学的彭立新。也有一些仍然奋战在创新创业的一线继续发光发热,比如仍然坚守在企业研发一线的朱元宪、周剑光,他们正带领青年科技人才们向着技术高地冲锋陷阵,再如深耕中小企业家成长的刘小稚,近期她被世界汽车工程师联合会(FISITA)任命为FISITA中国大使,光芒熠熠。 03“你就是我们汽车海归的大家长。” 在邵奇惠、付于武两位理事长的感召下,全球汽车精英组织集聚了两波海归潮中归来的大部分汽车海归精英,但如何发挥这个组织的价值,把这个组织经营好,成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秘书长朱明荣的一块心病。 如何帮助行业引进更多海归人才?如何凝聚海归人才,让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不负当年邵奇惠理事长提出的“海归之家”的初衷?如何营造更好的人才环境,让这些海归人才发挥作用?又如何帮助海归人才更好地融入国内环境,实现个人价值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对于这些问题,让朱明荣常常感觉使命在肩。 朱明荣是的创始人之一,自2018年起接棒邵奇惠、付于武担任理事长。作为人才工作领域的一位“老法师”,他对海归人才的重视和珍爱,与前两任理事长相比,不相上下。在多年与这些海归人才交流中,朱明荣选择从海归们的现实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践行自己的使命。 2013年,为助力行业引才,与海外华人汽车团体通过搭圈子的形式建立人才引进与交流的合作联盟。一方面合作共建,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打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为通过联合主办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论坛的形式,为具有海外背景的中外汽车精英提供交流与发声平台。这些尝试得到了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张式程、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董愚等一众欧美日华人汽车团体领袖的支持,他们纷纷为合作共建机制建言献策。 首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论坛(2014) 众志成城之下,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论坛自2014年首届活动举办以来,一年一届,联合共建单位从最初的4家升至11家。目前这一活动已成为海内外汽车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共话新技术、新产业背景下汽车技术与人才发展的大盛会,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建言献策的“高端献智平台”,更是具有海外背景的中外汽车人才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大聚会。每年10月(疫情期间除外)都有海外华人漂洋过海、不远万里回国,国内海归则从天南海北赶来,共赴这场不见不散的相聚。 在朱明荣的带领下,年复一年地组织、张罗,把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归之家”,不仅仅是国内海归之家,也是海外人才从海外回来宾至如归的家。为了凝聚更多海归,朱明荣也一直积极参与汽车海归相关活动,比如北美汽车人协会的活动、汽车海归人才座谈会、支持汽车海归成就奖评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具有海外背景的汽车精英们都亲切称呼朱明荣为“汽车海归的大家长” 。 在北美汽车人协会2024新年晚会上,朱明荣充分肯定了汽车海归的贡献,表达了对海归人才的期望:“不忘初心,继续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朱明荣 作为一位汽车人才专家,朱明荣对海归人才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凝聚”上,还体现在“指引”上。他将海归人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困境、观察他们的成长,然后用报告“说话”,为行业、企业更好地引进、使用海归人才提供借鉴,也为汽车海归精英群体更好地融入国内环境、更好成长提供指引。 第一份《中国汽车海归精英发展环境报告》出炉于2011年。那时,得益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他们在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新技术、新理念,实现人生新价值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内环境,寻求更全面发展的挑战。 这份报告详细分析了汽车海归精英对产业的贡献、创新创业环境需求等问题,对汽车企业在使用海归人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帮助海归在融入企业、与本土人才协同合作方面给出了详细建议。 海归研究一直跟随海归人才在中国汽车产业成长而更迭。到了2017年,世界汽车产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中国汽车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等背景之下,人才的使用环境、海归精英人才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处的角色与之前比都发生了变化。为此,朱明荣再次主持开展“汽车海归精英发展环境研究”专项课题,探寻中国汽车海归精英人才发展的新规律、新动向,助力汽车海归在产业变革之下为汽车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产业变革下的汽车海归精英发展环境研究》分析了汽车海归精英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梳理出海归人才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被“神化”的1.0阶段、从“被通才”向技术领军人回归的2.0阶段以及供给侧改革带来汽车海归精英角色多元化的3.0阶段,分析了海归精英发展的三大趋势。此外,围绕汽车海归精英在使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企业制度和海归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该报告在行业和海归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反响,让行业重新认识海归的价值,同时也让海归人才刷新了对未来发展的认识。 两份海归人才研究报告 04 新的故事,未完待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4年的汽车产业与20多年相比,已是云泥之别。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新四化”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同时中国汽车在国际化方面迎来了刷新历史的惊艳表现。 新机遇之下,具有国际化视野、经验与资源的海归人才又有怎样的发展路径?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如何凝聚新生代海归的力量,传承初代海归的爱国精神,在新汽车时代书写汽车强国的梦想? 出海不停,热血不凉,海归不散。新使命呼喊新的担当、新的行动。未来,海归人才与他们的“摆渡人”还有更多惺惺相惜的故事上演。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