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习主席学国学】杨英杰:以正确义利观擦亮民生底色

2024-10-17 19:00:44
杨英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副主任 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视频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是习近平主席2021年11月22日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原话是,中国古人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携手前行,接续奋斗,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出自《晏子春秋》。引文的背景是,齐景公问晏子,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谋事必得、做事必成?晏子回答,谋事符合于道义就一定能实现,做事顺从于民心就一定能成功。 “义者,宜也。”“义”指的是“天下合宜之理”,既符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和行为,也是顺天应人之道。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主张道义优先,也主张义利相兼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等义利观孕育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内敛和守义尽责的文明特色。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贯通思想与实践、目标与行动、现实与未来,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彰显,是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动力之源,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归依,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和伟大成就写下了生动注脚。 面对义与利、公与私的选择,共产党人每每能见利思义、大公无私。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的世界格局和使命担当、心怀大义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以民为本的价值立场和不图私利的高尚品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确义利观的继承和弘扬。从夙夜在公的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到廉洁奉公的时代楷模廖俊波,他们为成全大义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奋斗在前、奉献小我,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事因于民者必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斗争到底,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放在心头,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始终坚持把民情、民意、民声作为风向标,一如既往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从而真正做到了知民心、懂民心、暖民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百里者半九十,关键在落实。要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雷厉风行抓落实,统筹把握时度效;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