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抬升10公里,为何一言不合就搬家?接下来有大动作?

2024-11-03 15:01:02
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一次10公里的轨道抬升,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心:轨道为何需要抬升,难道我们的空间站要“搬家”了?空间站轨道抬升意欲何为?我们总认为,太空是无边无际的,但实际上在近地轨道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发射以及残留的火箭碎片,太空环境变得愈发拥挤。根据国际研究估算,目前在地球轨道上已经有上百万个太空垃圾,它们可能是废弃的卫星、火箭碎片,甚至是曾经发生碰撞后的残片。这些垃圾有时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因为飞行速度极快,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能对空间站造成毁灭性打击。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中国空间站定期调整轨道,减少与太空碎片相撞的风险,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保障。不过,此次抬升10公里的背后,除了“绕路”的考量,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但地球的大气层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即便是在几百公里的高空,大气的残余,仍会对低轨道航天器产生微弱的阻力,导致它们逐渐失去速度,进而缓慢下滑。换句话说,任何位于近地轨道的航天器,包括空间站在内,如果不进行定期的轨道抬升,它就会逐渐降低高度,最终坠入大气层被烧毁。通过定期轨道抬升,确保空间站维持在一个合适的高度,不至于因为轨道下滑而影响长期任务的开展。换句话说,这种抬升是对抗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的必要措施,是“保养空间站”的常规动作。空间站下降是正常现象,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原因,那就是太阳的“情绪波动”。没错,太阳也会时不时地“闹情绪”,当太阳活动剧烈时,它会向外抛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形成强大的太阳风。这些太阳风经过地球时,会引发地磁暴,进而影响空间站的轨道。今年10月份先后爆发了5次地磁爆现象,这种磁暴不仅让极光现象更加活跃,还让地球上空的高层大气层发生了膨胀。大气层膨胀后,会增加空间站所处轨道的空气密度,产生更大的阻力,逐渐拉低空间站的轨道高度。由此分析,今年我国空间站多次加速下降,都可能是地磁爆所致。因此,及时抬升轨道帮助空间站恢复到安全高度,也是应对太阳活动的必要手段。很多人猜测,轨道抬升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为即将来访的神舟和天舟飞船“腾地儿”。我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和货运飞船“天舟”定期会与空间站对接,送上科研设备、物资、燃料,甚至是航天员本身。目前,天舟八号的发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它将于2024年10月发射,除了携带基础物资前往空间站,还要带上本次的重要乘客“月壤砖”,紧接着还会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任务。因为飞船的发射轨迹与空间站的对接位置,需要高度精确的匹配,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对接失败。那这次空间站的轨道调整,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确保天舟八号和神舟十九号顺利对接?也许有可能。不过,轨道的调整不仅是为了当前的任务,更是为了空间站的可持续性,为了未来的更大计划做准备。未来几年,中国将实施更多的太空任务,而空间站作为这些任务的中转站和科研基地,它的轨道位置需要根据这些任务进行动态调整。空间站的轨道高度究竟影响了啥?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就像一颗绕地球飞的“恒星”,轨道高度不过是“有高有低”,只要抬升轨道高度不掉下来就好。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首先,轨道高度直接影响着航天员的安全。那太空不就是太空,离地远点是不是更安全?并非如此。如果空间站飞得太高,就会进入“地球辐射带”,那里有强烈的辐射,即使穿着特制的航天服或在空间站内,长时间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中也会对航天员的细胞、基因产生损伤。那是不是飞得低一点就安全了呢?也不是。正如前文所言,飞得太低,空间站受到大气阻力的“拖拽”,时间一长,轨道会逐渐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空间站的坠落。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高度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空间站在400公里左右的高度,正好是一个“黄金位置”,既能避免高层辐射区,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空间站不仅是航天员的“家”,还是一个超大的太空实验室。科学家们进行各种重量级实验,比如研究微重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空间材料的性能变化、宇宙辐射的观测等。这些实验的成功与否,和轨道高度息息相关。在合适的轨道高度上,微重力环境更加稳定,这是空间站科研的核心。高度过低,轨道受到大气拖拽影响,微重力条件可能受到干扰,实验数据就不再精确。而如果高度过高,实验设备需要面对更多的辐射,很多精密的仪器可能承受不住过高的辐射。再来看空间站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接。中国空间站经常需要与飞船对接。对接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更受轨道高度影响。简单地说,空间站如果在轨道高度偏离了对接窗口,那么飞船必须调整它的轨道和速度来赶上空间站,增加了飞船的燃料消耗和任务风险。此外,空间站和飞船的轨道高度变化,还会影响它们的相对速度。如果轨道高度不合适,飞船和空间站的对接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对接失败甚至碰撞。反之,如果飞船速度太慢,则可能无法顺利接近空间站。太空搬家:轨道调整可不是说抬就抬!轨道调整,可比地球上搬家麻烦多了!你想想,在地球的几百公里上空,推动一个重达数百吨的“飞行堡垒”改变它的飞行轨道,听着就让人头大。那么,中国空间站这次10公里的轨道抬升究竟是怎么完成的?空间站的轨道调整,第一步就像在太空中踩“油门”。空间站绕着地球飞行的速度大约是每秒7.9公里,想要把空间站“抬”到更高的轨道,就得给它增加速度。通过空间站自身的推进系统,或由飞船等外部辅助推进器,进行推力输出,给空间站一个向前的加速力,这就像给汽车踩了一脚油门。当速度增加后,空间站就会沿着更高的轨道爬升,这个过程并不是“直上直下”的简单动作,而是遵循轨道力学的规则,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路径。每次推进都精确到秒,太长或太短都可能导致轨道抬升不够精准。加速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要考虑很多因素,最关键的就是——燃料!空间站的推进燃料可是金贵的不得了,每一克都需要从地球上发射带上太空,所以如何用最少的燃料完成轨道调整,是一门精打细算的学问。推力输出过大会消耗过多的燃料,但如果推力太小,虽然省了燃料,但调整时间会大大延长,甚至有可能需要多次调整。因此,工程师们要通过精密计算,确定每次轨道抬升所需的推力大小、时间长度,以及燃料的消耗量。每次燃料的使用,都是在尽可能精确地平衡推力和时间。地球上有交通拥堵,太空中同样也有交通问题。尽管太空看起来很大,但绕地球飞行的各种卫星、空间站、飞船,实际占据了多个不同的轨道层,形成了复杂的“太空高速公路”。因此,空间站的轨道调整不仅要考虑自身情况,还要考虑避免与其他卫星或航天器发生擦碰。在轨道抬升的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会通过雷达和卫星监测地球轨道上的“交通状况”,确保在空间站调整时,不会与其他物体相撞。如果在调整过程中发现有“太空邻居”靠得太近,工程师们会暂停操作,甚至可能临时修改调整计划,重新寻找安全的调整时间窗口。除此之外,地球上的天气情况,也可能影响轨道调整。虽然太空本身没有天气问题,但发射任务、无线电通讯等都与地球上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地面天气不好,导致通讯不畅或者推力器工作不稳定,轨道调整可能需要延期。即便加速的那一刻推力器已经点火,空间站也不会像汽车那样瞬间冲出去。相反,由于太空中几乎没有阻力,推进的力量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空间站才会逐渐进入新的轨道。每次轨道抬升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而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中心都要时刻监测空间站的速度、轨道参数,确保每一步都在精确计算的范围内。此次中国空间站,就是从9月18日到19日,先后以每次5公里的计划完成抬升。慢工出细活,这样能确保空间站不会因过快的轨道变化而出现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影响。当推进器停止工作,工程师们要对空间站的轨道进行多次确认,确保它已经成功进入了新的轨道高度。同时,因为轨道调整不仅影响飞行状态,也可能带来电力、温控等系统的细微变化,航天员们还要对空间站内部进行全面的设备检查,确保在抬升过程中,空间站的各种设备、仪器都能正常工作。所以,别看这次中国空间站仅抬升10公里,背后却是一次复杂的技术工程考验。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容不得一丝马虎——太空中的每一次“搬家”,都是地面上无数科学家的精密计算与团队协作的结果。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