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面朝新世代,宝马的坚持与改变
2024-11-06 09:01:13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 图/宝马 宝马是一家全球公司,中国是宝马第一大市场,在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宝马会坚持什么,又会改变什么? 文|尹路 2024年,老牌豪华车品牌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在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老牌豪华车品牌的销量下滑更多,局面空前严峻。中等价位车型的性能越来越强,配置越来越丰富,对豪华车的传统买主形成巨大吸引力,对豪华车品牌城池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过去数十年,全球汽车市场结构稳定,欧美日韩的车企主导着各级市场,而老牌豪华车品牌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便是其百年积淀的品牌价值。很多消费者都是先考虑品牌再考虑产品。在这样的市场里,侧重品牌叙事通常利大于弊,这能降低单一车型的营销成本。 但是,近几年中国本土车企强势崛起,他们的新车型层出不穷,综合性价比越来越高,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还在改变世界汽车市场的格局。 相较之下,老牌豪华车长期的品牌叙事让品牌冲淡了产品,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里,消费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技术、新功能所吸引,用产品本身说话,愈发成为企业打动消费者更有效的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开启了他2024年的第三次访华之旅,并于10月24日接受了一次小范围的媒体对话。 而在不久前的巴黎车展上,宝马不仅带来了新世代、新世代X两款概念车的第一次同台亮相,还首次披露了新世代概念车的座舱设计理念和部分细节。 齐普策对新车型信心十足,他说:“11年前,我们就开始生产电动车。驾驶乐趣是宝马品牌核心,我们亦深谙电动车的驾驶乐趣。” (10月24日,年内第三次访华的齐普策接受媒体对话。图源:宝马) 在反复被问到技术创新问题时,齐普策说,对于未来出行,宝马秉持“以人为本,责任为先,智能为纲”的愿景。技术不只以炫酷为目的,宝马想要发展的技术,除了更智能,还要更人性化,更有责任感。他特别提到了宝马在中国的本土技术创新,强调中国是创新的沃土,正在引领智能出行变革。宝马将坚持开放创新的精神,携手中国的创新力量,共同为行业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齐普策说,自他2019年就任宝马董事长以来,汽车公司出现和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汽车行业的时代变迁有清醒认知,对中国市场的“卷”也有清醒认知。“在中国市场,我们是飞奔着跑马拉松(running a marathon but have to dash)。” (将于2025年投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图源:宝马) 哪些需要坚持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改变?这是老牌豪华品牌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过去,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笼统,需要坚持的是品牌价值和历史积淀,需要改变的是加速电动化、智能化步伐。 但到了车型落地阶段,答案必须更具体:哪些设计原则要坚持?哪些配置要增减?哪些功能必须有?哪些风险零容忍?车企需要一本清晰的指导手册,这样新车的变化才能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在座舱的设计理念上有别于大多数车企,齐普策将之概括为“隐藏的科技”。他说:“宝马认为,高科技不应对驾驶体验造成干扰。”针对屏幕越来越亮、对司机干扰越来越多的趋势,齐普策说:“不应该在车上堆砌越来越多的东西,总有一天消费者会为功能太多而苦恼。” 宝马是座舱智能化的先行者,2001年发布iDrive系统,实现一个屏幕、一个旋钮控制娱乐、导航、通信等多种功能,2004年引入抬头显示,2008年引入车载互联网,2012年支持第三方应用,2015年添加手势控制。 宝马在座舱人车互动方面一直有自己的思考,对当前的智能座舱发展趋势并不完全赞同,认为这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全部功能都堆砌在中控大屏上、过于强调娱乐功能,甚至在行驶时中控大屏都可以全屏播放视频。 在新功能的研发落地上,宝马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凡是在量产车上交付的功能,必须经过严格测试,不能照搬消费电子产业的惯例,即先交付半成品,再通过OTA(Over-the-Air 空中下载技术)升级打补丁来不断迭代。新功能快速交付,然后通过OTA快速迭代、完善,这是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的新事物,但宝马认为OTA不可滥用,不能让打补丁、补漏洞成为常态。 宝马认为,汽车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的缺陷虽然也会给消费者造成困扰,但绝大多数情况不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汽车不同,任何微小缺陷都有可能给驾乘人员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汽车的OTA应该主要是提供新功能,而不是为以前的缺陷打补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新技术不够成熟,会出现各种问题,但不能让OTA成为掩盖问题的遮羞布。 作为全球公司,宝马必须考虑网络条件对智能应用的限制。不是所有地方都拥有中国城市这么好的网络条件,不能出现有网是智能汽车,没网就不是智能汽车的现象。齐普策强调,“我们一定要确保即使没有信号,车辆也能正常工作,也能保证安全。我们不能只让网络条件良好的客户享受我们的产品。” 宝马中国一位参与了“新世代”工作的产品经理总结说: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去引领、创造趋势,而不是跟随潮流,这是豪华品牌能够吸引高端消费者的关键;坚持行业最高的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不滥用OTA,不用消费者做小白鼠,这是豪华品牌让消费者安心的基础。 (宝马新世代车型采用了全新设计理念。图源:宝马) 哪些需要改变 燃油车时代,对产品价值的评价维度比较统一,不论中国、欧洲还是美国,消费者都希望动力更强、油耗更低、内饰更舒适,空间更宽敞。 但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评价维度很难统一了。比如欧洲和北美消费者因为充电条件限制,目前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远不及中国消费者。智能驾驶、地图导航等因为安全原因,各主要市场也无法使用统一的供应商,还有在中美很受欢迎的语音助手功能,在欧洲因为小语种较多,技术难度明显增加。 宝马对新世代车型充满信心,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本土化程度提升。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Sean Green)表示,宝马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体系,位于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四地的研发基地总计拥有3200名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非常了解中国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消费者需求,完全有能力开发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新数字化系统。 哪些地方需要改变?宝马的答案越来越清晰——做好本土化。 (减少干扰、降低复杂度、提升驾驶乐趣,是宝马新世代车的设计原则。图源:宝马) 又一个新世代 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将于2025年在欧洲首先投产,2026年在中国投产的首款新世代将是一款SAV车型。首款车型投产后的24个月内,宝马将推出6款新世代车型。 对于宝马,这个速度已经不慢,但对比中国企业就显得不那么“耀眼”——比如华为问界在2024年8月一次推出四款车型,问界M7上市两年推出18个款型。华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代表了中国企业的风格。 过去两年六度访华的齐普策知道中文词“卷”的意思,但他不主张“卷”。 “当竞争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时,人们会陷入焦虑,缺乏理性思考,仅作被动反应,而非主动思考。如果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模式,就应该暂停并反思,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只是无意识地模仿别人,就会陷入生存危机,这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唯有明确自身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齐普策强调,宝马重视的始终都不是扩大市场份额,而是聚焦目标客户,服务好目标客户。“尽管市场规模庞大,宝马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4%,我们希望进一步提升份额,但更重要的是服务好这一部分的核心客户群。” “当前汽车公司出现和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齐普策说,“担任宝马董事长五年来,我见识了来来去去的车企,一些公司还没做出产品就消失了。部分品牌只能吸引一次性购买的客户,而另一些品牌则能赢得客户的重复选择。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品牌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 不模仿、不跟随,宝马能这么做,首先是因为家底雄厚。截至2024年6月30日,宝马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1.32亿欧元,汽车业务金融净资产432.08亿欧元。 除了充足的现金储备,宝马作为百年车企,也有应对生死危机的历史经验。宝马成立于1916年,两次世界大战都让宝马陷入生死危机。一战后为了延续经营,宝马长达十年主要靠生产火车配件生存,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恢复汽车制造,并在这一阶段诞生双肾前脸这一经典设计。二战后的危机更严重,宝马被盟军接管,禁止其生产发动机和机动车,宝马只能用积压金属材料生产水壶、水杯、炊具勉强维生。但在1950年代初期,宝马推出了被誉为“巴洛克天使”的501豪华车,重新崛起。 1960年,随着欧洲消费水平的提升,家用四门紧凑车型的需求显著增长。然而,宝马当时的产品线只有豪华的500、700系列和使用摩托车发动机的两门廉价车型Isetta。豪华车销量小,Isetta虽有销量但利润低,宝马没有足够资金开发新车型,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后,濒临破产。1959年12月,宝马董事会讨论了宝马并入奔驰的方案。若不是匡特家族( Quandt Family)注资,独立的宝马公司将不复存在。匡特家族也籍此成为宝马的第一大股东。 1961年,宝马推出“Neue Klasse(德语,新世代)”系列的首款车BMW 1500,此后接连推出1600、1800、2000,款款畅销,奠定了宝马“豪华运动”的品牌基因和“纯粹驾驶乐趣”的口碑,一系列经典设计都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多年之后,宝马称“Neue Klasse”的BMW 1500是公司的转折点,是公司进入新时代的开端。 如今,面对电动智能时代的新挑战,宝马再次用“新世代”命名新车型。宝马希望“新世代”能重现60年前的量子跃迁,并为未来出行设定新标准。 宝马称,新世代不仅是新车型,它还代表公司整个的发展方向:生产、工厂规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新的设计语言,是对宝马品牌的重新定义,“让宝马变得更宝马”。 这一切,都有待于“新世代”上市后的市场验证,尤其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的印证。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