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漫评丨打破“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的怪圈

2024-10-17 13:00:13
全文详见如下:莫让“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田香宁近年来,12345便民服务热线、政务服务平台、市长信箱等群众诉求的反映渠道越来越多,搭建起了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然而,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的现象。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的畅通,根本目的在于及时收集民情、解决民忧、回应民需,实现社会治理更精准、服务群众更高效。“会哭的孩子”才能得到关注,就意味着有“未哭的孩子”可能被忽略。若只关注主动反映诉求的群众,只解决群众主动反映的问题,必然导致一些被忽视群体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主动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必然影响服务群众的成效。此外,还有个别地区迫于各种量化指标考核的压力,存在“哭声”越大、压力越大的心理。甚至为了避免“负面舆论”对当地造成不良评价,不惜游走在政策和原则的边缘,用各种手段把“孩子的嘴”给堵住,掩耳盗铃,粉饰太平。回应关切和诉求、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党员干部的根本职责。“捂被子”的态度和方法,只会让问题难以解决,损害政府公信力。一旦形成“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局面,就会出现“假哭”尝到甜头、“真哭”吃了苦头、“不哭”成了闷头的畸形社会现象,使得大家不得不提高“声量”。这样恶性循环,势必造成群众基础恶化,群众工作难度增加。百川归海,万众归心。基层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群众诉求,建立起多元化的反映投诉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线上反映渠道,结合实际拓宽线下渠道,拓展党群服务中心诉求受理功能,在政务大厅设置投诉窗口,设立群众工作室等,把“说”的权力交给群众。党员干部应打通听民声、解民忧、谋民利、暖民心的“最后一公里”,将深入基层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经常性通过入户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更加全面地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更加准确地抓住群众对当地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真期盼,确保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从根本上杜绝“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