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破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

2024-10-17 09:00:21
医工融合全球首创集成化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 (受访单位供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协宣印记在武汉协和医院院史馆的一个木箱里,有一张老式幻灯片,留存着该院超声医学专家王新房教授做“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试验的珍贵影像。20世纪80年代,在双氧水作为心脏病变造影剂的研究进入关键阶段,王新房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当时,双氧水以什么剂量注入人体最科学,从来没有人验证过,一旦剂量不对,将损伤大脑、心脏,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病人的安全,我甘愿冒这个险!”最终,世界超声心动图学获重大突破——“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发明刻上了中国医生的名字。这一成果在国内外得以广泛应用。阳光洒进窗台,让阴郁的房间有了勃勃生气,一如心衰患者马女士的心绪由暗到明。两个月前,57岁的她接受了“单一控制系统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院长夏家红教授带领团队,为其装上一颗人工心,两个强劲马达,通过一个外置“大脑”控制做功,从而有效代替两个衰败的心室工作。这一辅助装置的临床应用系全球首例,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心脏辅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一颗“中国心”的秉持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患者达890万,其中7%至10%的患者将转为终末期心衰。心脏移植一直是国际公认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最后的希望,但心脏供体紧缺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体外人工心脏的问世解决了一部分患者的治疗难题,但其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进入国内的少量产品价格昂贵,中国人用不起。而且,外国的人工心偏大,不适合中国患者。在医院鼓励下,董念国下定决心研制“中国心”。2018年,团队开始攻关。对患者寸步不离,观察记录身体数据,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和40例临床试验……5年时间,夜以继日,终于,这个单个泵头重量仅90克、只有核桃大小的超轻量人工心诞生了。这颗“心”的稳定性和长时续航优势明显,血液相容性优越,更符合中国患者的需要。“中国人的生命难题,要靠自己解决;国外干不了的事,我们通过努力,一样能干成。”董念国坚定地说。在一次次“推翻——再求证——又推翻——继续求证”的暗夜里摸索,团队不断洞开胸心血管疾病难题的亮光。历时24年,突破现有生物瓣制作工艺,研制出具有组织重塑与修复能力、不易发生钙化衰败的全球首个新型细胞化瓣膜;打破欧美技术封锁,研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款D-Shant心房分流器,成为桥接心脏移植和提高心衰疗效的新方法;破解肺动脉瓣反流导致右心衰的世界难题,全球首款经导管窄腰肺动脉瓣Zenith PT-Valve用于临床……“中国心”显示出蓬勃生命力。医学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一颗“中国心”的制造,是协和医者奋力破解生命难题的一个缩影,在更深更广的层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研发也铺陈开来。2023年9月,当“新质生产力”这个充满活力的字眼跃入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的眼帘,这位医院管理者思忖的是,“必须聚焦创新驱动战略,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核心的理念,大力支持原创性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推进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协和特色的科研创新体系。”一时间,医院的激励之举汩汩而出:针对高端科技人才、中青年人才分别打造“登峰工程”“启航计划”等,培养以科研见长的医学人才;依托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国内先进的开放式转化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中心等,为各类重大研究提供硬件支撑;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组建10个整合型高水平研究团队,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医学成果高效转化;从转化评价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开放合作机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激发研究动力。“我深切感受到医院促进创新转化的强劲脉动。”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兴奋地说。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精准诊断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兰晓莉带领团队,针对这一“临床痛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黑色素的分子影像探针,能识别小于两毫米的微小病灶,在黑色素瘤的早期精准诊断上获突破性进展。2022年,兰晓莉团队完成专利及技术转让,转让经费达1080万元,产品上市后有望极大提高黑色素瘤的诊断效率和精度。再高端的医学都要服务百姓“再高端的医学最终都需服务百姓。”夏家红说。今年4月,他和吴杰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科学免疫学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初步论证了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治疗新策略。“这是一项基础研究,一旦突破,就有可能带来系统性连锁效应,对医学和患者的帮助巨大。”业内专家认为。一个个医学痛点被攻克,一项项临床空白被填补,镌刻着医者对疾病、对生命更深层的专注和思考。从2015年CAR—T治疗首次应用临床到华中首个CAR—T细胞免疫治疗门诊启用,500余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重获新生;从发现国人血栓疾病遗传规律到研发出适合我国人群的易栓症基因诊断技术,5000余例患者采用个体化抗凝方案,成功走出血栓复发阴霾;从华中最大质子医学中心开工建设到质子放疗系统射线“出束”,每年千余名复杂肿瘤、儿童肿瘤病人将获得更精准的放射治疗方案。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