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县为重 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当时
2024-11-11 10:00:0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济郡县治,天下安。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牢记嘱托,奋发有为。湖北坚持以人为本、以县为重,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人能进城、留得住、过得好。重点呵护“一老一小”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更多人能进城,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是关键。尤其是“一老一小”,作为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也是在统筹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共享中优先考虑的群体。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表示,省教育厅将深入推进更加紧密的城乡基础教育联合体建设,推动各地加大县域内公办幼儿园学位保障力度,建设一批城镇新优质寄宿制学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促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省民政厅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级彩票公益金、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满足老年人机构、村(社区)、居家等不同场景的养老服务需求。黄石下陆区,市民在石榴园社区幸福食堂取餐、就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摄)近日,在黄冈罗田县人民医院,患者不用跑到武汉,通过湖北远程病理平台,就能得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家会诊。去年10月以来,湖北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改革,建立远程病理平台,让县域内的基层患者少跑路。目前全省已有50家医院病理科完成数智化服务建设,该平台已开展远程会诊3000余例。第二批120家医疗机构的试点扩面工作正在推进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湖北还将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乡、村(社区)卫生机构。推动高水平城市医院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县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把大医院医生引到基层、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目前,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增至22个,过千亿元的达到4个。“立足县域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加强产业规划编制,每个县重点发展壮大不超过3个‘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将重点布局建设40个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指导推动百强县提质进位、千亿县增效扩容,带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整体跃升。纺织服装产业是不少县域的支柱产业。过去,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发展步伐受阻,华纺链应运而生。“让更多湖北制衣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在本地就能匹配到全国源头厂商的面料产品。”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奇表示,华纺链将努力构建全国领先的纺织服装数字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降本提效,赋能县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发展。枝江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的纺丝车间,工人们正在边生产边调试自动化的进口设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毛晓娜 摄)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离不开品牌建设。大冶无缝钢管、京山艾克电缆、黄梅宇星水钻、安陆神丹皮蛋……一批从县城走出的“湖北精品”享誉全国,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助推剂。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将持续推进“湖北精品”培育行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等活动,强化标准引领,严格检验检测,加强质量技术帮扶,助力培育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全领域的县域精品产品和品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把县城建设得更像县城在嘉鱼,蔬菜长廊满目青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挖掘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嘉鱼最大特色是水,最大优势是蔬菜水产。”嘉鱼县委书记王永表示,嘉鱼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根植性产业,建设“平原蔬菜、湖泊鲜鱼、丘陵林果”的特色农业板块,招引浔味堂、新代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万亩绿色食品产业园,推进“产供销”融合发展。11月5日,鸟瞰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满目皆绿,即将迎来丰收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把县城建设得更像县城。”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将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县城转变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开发建设方式,聚焦优化县城建设空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建设绿色节约型市政基础设施等任务,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加快提高县城建设质量、增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目前省内公共充电设施已实现乡镇全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国网湖北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地域特色,选取县域进行整县电动汽车示范创建。在新型能源系统建设方面,继续推进建设装机容量超千万千瓦、供电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达千万的鄂北(随州、襄阳)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生育有奖励购房给补贴天门推动10万农民进城安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通讯员 熊文婷“每月1000元育儿补贴,已经领了半年,还能领30个月。”11月8日,说起政府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天门市拖市镇村民刘洁赞不绝口。今年4月,刘洁生下三孩,不仅有4.51万元生育奖励,还拿到18万元购房补贴。8月,她在城区买下一套146平方米的四居室,省下一大笔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天门持续做强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拓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再生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支撑产业。仅纺织服装产业,就聚引产业工人超10万人。2023年9月,天门入选全省“双集中”试点县市,以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为切入口,实施就地城镇化“三个十万工程”,推进10万农村人口进城、10万学生进城、10万产业工人进城,推动人口回流、产业回迁、生育回升。11月9日,航拍天门城区陆羽广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该市向教师、医务人员、进城农民、多孩家庭、引进人才、产业工人等六类群体发放购房补贴,帮助他们安家;完善鼓励生育系列政策,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激发生育潜能,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今年1至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2%;发放鼓励生育补贴资金1752.07万元,今年出生人口预计超过6800人,出生人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推进‘双集中’发展,继续锚定人口这一关键,以住房为牵引,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外来人口扎根、流出人口返乡、在家人口稳定、出生人口增加。”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说,将用改革创新举措和系列政策措施,真正让投资有支持、购房有补助、生育有奖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产城融合打开发展新空间4.3万“阳新鞋匠”回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易相志“骑电动自行车8分钟到学校、15分钟到厂,月薪8000多元。”11月7日清晨,家住阳新县城东新区的王红燕送两个孩子上学后,直奔城北工业园的可兴鞋业上班。王红燕之前和丈夫在温州鞋厂打工,2021年春节返乡,用多年积蓄在城东新区购房,“家乡变化大,活好找,待遇不差,孩子上学方便,一家人在一起甭提多开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阳新有百万人口,30余万外出务工,从事制鞋的有20余万。近年来,阳新吸引4.3万“阳新鞋匠”回归,全县制鞋企业有680余家,年产各类鞋1.75亿双,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9亿元,阳新鞋都特色小镇入选湖北省级特色小镇。阳新擦亮“中部鞋都”品牌,“阳新鞋匠”纷纷返乡就业创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2023年9月,阳新入选全省城市和产业“双集中”试点县,围绕引得来、留得住、聚得拢目标,为“四类”重点人群量身定制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养老、产业等政策,实施聚人行动。今年新增进城人口15751人。试点开展后累计新增进城人口38262人。伴随着产业集中和人口集聚,阳新县房地产市场销售旺盛,房价总体保持稳定。“总书记勉励大家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特色产业更有效益,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阳新县委书记、县长杨波表示,该县将持续推进“双集中”成势见效,狠抓47项指标,加快县城就地城镇化进程;落实27项政策,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推进30个项目,推动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同时,坚持“市县一体”,完成48平方公里范围的空间、一标三实、城市部件数据的采集工作,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2025年县城将新增常住人口4万人以上,实现人口向县城集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增强,力争早日迈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以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人口8000余人今年安家黄梅城南片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通讯员 吴慕枫 郑鉴峰11月8日,清晨,锦晨黄梅天地小区,带着两个孩子出门,骑车3分钟,先送“大宝”来到黄梅县第八小学上学,再送“二宝”到一墙之隔的黄梅实验幼儿园,然后骑车3分钟,来到自己创办的服装加工坊上班。这是黄梅县90后返乡“宝妈”张引兰的日常。一年前,她和爱人都在浙江打工,两个孩子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的小学读书。张引兰返乡进城安家的背后,是黄梅县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的有效探索:以就地城镇化需求为导向,探索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口集聚。聚集优质教育资源,黄梅县在城南片区配齐“高、初、小、幼”全学段,整体迁入2所农村高中,新建城南高中、汤用彤中学,改扩建汤用彤小学,配建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1.1万个;放开区域性入学限制,在城南片区取消学生入学限制条件,变划片招生为社会招生,率先向农村和县外开放。黄梅县第一小学,非遗传承人雷超(左)指导学生操练岳家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石勋 摄)今年春秋两季,城南片区新增就读学生3695人,带动人口进城8744人。连续三年,黄梅县城新增人口中,教育拉动占比从50%一路攀升。预计2024年县城新增2.3万人。黄梅做足“以房安人”文章,对进城农民、产业工人、外来人口等特定人群,在城区购房给予6万元起步的补贴,可与多孩家庭等政策叠加,最高可补贴27万元。今年1到9月,黄梅销售商品房3872套,同比增长9.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我们备受鼓舞,路子走对了。”黄梅县教育局局长王政说,教育是黄梅吸引人口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教育品牌效应,推动县内高中与省内名校结对共建,为城市居民、新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发挥教育优势引导人口集聚,促进就地城镇化。详见11月11日湖北日报2版>>更多阅读>>新时代“九州通衢”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牢记“长江嘱托”,焕新三江千湖“四链”融合!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